第31頁 (第1/2頁)
鄭浪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時的東北軍之所以採取不抵抗策略,除了是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的整體國策指示之外,也有著實質生死利害的考慮,因為東北軍主力在華北,負責處理中原大戰之後的善後工作,當時口服心不服的晉軍閻錫山部、山東的韓復渠部都與日本有聯絡,而剩下的西北軍又與東北軍有過慘烈戰鬥的私仇,因此張學良就算想要緊急調兵出關應戰,在中央方面是兵餉都無法支援,同時誰也不敢保證,其它在華北不同派系的部隊,會不會乘人之危的攻擊東北的後路,這就是張學良不能不顧忌的地方。
張學良原先也一樣認為,當時日本最終的目的,只是要擴大日本在東北的利益,關東軍的軍事行動,已經超過日本政府與軍部的指令,何況日本無論如何都要考慮蘇聯的立場。所以只要部在東北與關東軍正式開戰,關東軍就沒有作戰的藉口,然後經由與日本政府交涉,達成利益的讓步,最後關東軍還是會退兵的。張學良清楚地知道,目前自己既失東北的根據地,前途已經危機四伏了,假如再把手上的一些部隊拼光,那麼自己以及東北軍系,將會死無葬身之地了。
62 外交無法挽回東北失地
因此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是確立不宣戰的方針(其實也無兵可戰),在外交上立刻兵分二路出擊,財政部長宋子文與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進行接觸,同時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中國的緊急控訴。宋子文與重光葵經過密集談判之後,已瞭解日本政府也不贊成關東軍的行動,因此決定由中日雙方派員組織一個代表團,直接到東北監督停火,然後商議撤軍的問題,這個方案已經被日本外相幣原重喜郎所接受[1]。
但是這時候中國國內的民意已經陷入激動與失控的狀態,國人一致認為日本若是不先無條件撤兵,中國根本沒有與日本進行交涉的必要,激動的學生衝進外交部毆打外加部長王正廷;輿論對於政府的不抵抗與對日本的交涉,都當成漢奸般的嚴厲批判,造成整個南京國民政府幾乎為之癱瘓。&ldo;不撤軍、不交涉&rdo;便成為民意強迫政府所接受的政策方針,造成當時政府中沒有人敢再談與日本交涉的事,訴之國聯變成當時國民政府唯一能做的選擇。
但是當時的國聯,雖然在表面上是一個超國家的維護和平國際組織,但是實際上確在幾個國際強權的操控下,只能做些不切實際的表面文章,九月二十一日,中國駐國聯的代表施肇基提出中國的緊急控訴,二十二日國聯就做出要求中日雙方停戰撤兵的決議[2],但是日本政府當時根本弄不清楚狀況,更控制不了關東軍的行動,反正日本政府發表了所謂&ldo;不擴大&rdo;宣告來敷衍國聯,因此這個決議根本發生不了任何的影響力。
在日本不但不能控制關東軍停戰撤兵,反而坐視關東軍擴大侵略的狀況下,國聯在中國的要求下,於九月三十日再度作出決議,要求日本撤兵,但是在日本的要求下,加入了&ldo;中國需要能夠確保日本僑民安全與南滿鐵路運&rdo;的前題,這樣日本政府就可以辨稱,中國無力保護日本在中國東北僑民與鐵路的安全,所以日本不但不能撤兵,還要繼續增兵以護僑與護路。最後國聯看到日本實在是胡作非為、公然破壞和平進行侵略,才在十月十四日三度決議,要求日本撤兵,這時候日本政府只有設法作出緩兵之計,由日本外相幣原在十月十九日提出中日直接交涉的五原則,以解決中國東北的問題。
幣原的五原則是:一、中日雙方互不侵犯。二、相互尊重對方領土主權完整。三、中國禁止排斥日貨。四、中國負責保障日本在華僑民安全。五、中國承認與日本之間的一切條約、義務。表面上看起來這五原則還算合理,但是玄機就在於第五條,日本要想國民政府承認已經被宣告無效之&ldo;二十一條&rdo;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