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五) (第4/7頁)
風雲八百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藥性,又能給身體補充能量。
制配方法嘛,簡單得很:茯苓15克,白朮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3片(約10克),紅棗5顆(去核)。把這些材料一股腦兒扔進砂鍋裡,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慢燉煮,直到湯汁變得濃稠,一股淡淡的草藥香撲鼻而來,就可以關火啦!記得,這湯得趁熱喝,效果槓槓的!
說到脈象,那可是中醫的“獨門秘籍”。想象一下,中醫大夫的手指輕輕搭在你的手腕上,就像是在彈奏一首無聲的曲子。如果這時候你的脈象“濡滑”,就像是溼滑的泥鰍,那就說明你體內溼氣太重了。大夫可能會眉頭一皺,心裡默唸:“這傢伙,得好好去去溼了!”
不過呢,咱們普通人也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判斷。比如,你總是感覺累,提不起精神,早上起床時眼皮腫腫的,大便不成形,黏在馬桶上衝不下去……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哦!這時候,你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己給自己來個“祛溼大作戰”了!
“四之氣”,說的是夏天快到尾巴那會兒,天地間上演的一場大戲。這時候啊,有個叫“畏火臨”的傢伙悄悄登場了,它可不是什麼超級英雄,而是指那時候的暑熱,熱得讓人直呼“怕怕”!就像是大自然開了個大火爐,烤得大地熱氣騰騰,咱們就叫它“溽蒸化”吧,聽起來就像是把整個世界都放進了一個大蒸籠裡,連空氣都彷彿能擰出水來。
這時候,地氣那是“騰騰”往上冒,跟天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氣呢,就像是跟地氣鬧彆扭了,兩者之間隔了個“否隔”,互不理睬。白天黑夜,時不時還有涼風嗖嗖地吹,就像是秋天提前派來的信使,在早晚時分給大家來個“驚喜”。但這可不是什麼溫柔的涼風哦,它是帶著點寒意的,跟那蒸籠般的熱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蒸熱相薄”的奇特感受,就像是吃了口麻辣火鍋又喝了口冰鎮飲料,那滋味,嘖嘖,複雜得很!
再看那草木,因為溼氣太重,都像是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煙霧面紗,朦朦朧朧的,美則美矣,卻也讓溼氣“溼化不流”,積聚在一起。於是,早晨起來,你會發現,哎呀,這白露怎麼跟不要錢似的,到處都是,陰沉沉的,宣告著秋天真的要來啦!
這時候,咱們老百姓可就容易遭殃了。因為身體裡的熱氣跟外界的熱氣一勾結,就容易出現“腠理熱”,就像是全身的面板毛孔都在喊熱,汗流浹背都不解渴。更糟糕的是,“血暴溢”,聽起來就像是體內的血液突然之間就“叛逆”了,想要衝出血管去涼快涼快,這可就得小心了,別一不小心就“見血”了。
還有那瘧疾,忽冷忽熱,像是身體裡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說:“熱死了,快開空調!”另一個卻說:“冷死了,快把被子蓋上!”這滋味,可真夠受的。再加上“心腹滿熱”,就像是心裡裝了個小火爐,肚子也跟著湊熱鬧,吃啥都不對勁。還有“臚脹”,這個詞聽起來就讓人頭疼,大概就是腦袋和肚子都脹得不行,感覺像是吃了太多脹氣的食物,卻又排不出去。最嚴重的,還可能“胕腫”,也就是身體某些部位莫名其妙地腫了起來,像是被誰偷偷按了個“水腫鍵”。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了?別急,咱們老祖宗還有辦法呢!
首先,咱們來聊聊“現代穴位按摩法”。想象一下,你的手上有個“清熱穴”,其實就是咱們現代醫學說的“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天早晚,對著這個穴位按一按,就像是給身體按了個“降溫鍵”,熱氣立馬就消停了不少。還有“消脹穴”,其實就是“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按一按,肚子裡的脹氣就像是被“吸走”了一樣,舒服得很!
至於方劑嘛,咱們來個“現代版涼茶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