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五) (第3/7頁)
風雲八百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溼氣一重,身體就容易出問題。比如啊,你可以想象一下,身體裡面好像裝了個“加溼器”,整天溼漉漉的,人就不舒服了嘛。所以啊,這時候咱們得學學古人,怎麼透過一些方法來祛溼防病。
咱們先不說吃藥,先聊聊穴位吧。在中醫裡,有個穴位叫做“足三里”(沒錯,就是那個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下三寸的地方),這可是個寶貝穴位,經常按揉它,能幫助咱們健脾祛溼,增強體質。想象一下,你每天晚上泡腳後,一邊刷著手機,一邊用手指輕輕按摩這裡,就像是給身體做了一個“小SpA”,多愜意啊!還有啊,“豐隆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這個穴位也是祛溼的高手,你按的時候,可以稍微用點力,感覺酸脹酸脹的,就像是在給溼氣“鬆鬆土”,讓它們趕緊溜走。
說到方劑,咱們不得不提一個經典的祛溼方子——“四神湯”。這可不是什麼神秘的神仙湯,而是由茯苓、淮山(山藥)、芡實和蓮子這四位“神仙”組成的。這方子怎麼配呢?很簡單,你把這四樣東西各抓個15克(想象一下,就像是在調配一個秘密配方,每個成分都精準到克),然後放在一起煮,煮個一兩個小時,直到湯變得濃稠,喝起來淡淡的,還有點甘甜,就像是喝了碗大自然的精華。這湯啊,不僅能祛溼,還能健脾益腎,讓你的身體從內到外都清爽起來。
再來說說脈象吧,這可是中醫診斷裡的大學問。在“二之氣”這種溼氣重的時節,如果你的脈象摸起來又軟又滑,像是摸到了一塊溼潤的肥皂,那就說明體內溼氣可能有點重了。這時候啊,你可得留心了,除了前面說的按穴位、喝四神湯,還得注意飲食,少吃生冷油膩的,多吃點清淡易消化的,就像是給身體來個“輕食計劃”。
說到這“三之氣”啊,咱們得先想象一下,大自然這位大導演開始導演一場年度大戲了!這時候,天老爺(咱們就這麼說吧,比較親切)開始施展它的政權,就像皇帝頒佈新法令一樣,一切都得按它的規矩來。於是,天空中溼氣瀰漫,彷彿是老天爺開啟了水閘,讓那些懶洋洋的溼氣小精靈們紛紛下凡,與地上的熱氣小精靈們來了一場熱烈的邂逅。這下可好,兩者一碰撞,雨就時不時地降下來了,還帶著點小寒風,嗖嗖的,挺有感覺的。
人們呢,就像是這場自然大戲中的小角色,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這寒溼之氣給“演技附體”了。一旦被這寒溼給“感動”了(此處應有苦笑表情),嘿,身體就開始鬧意見了。你會覺得身體沉甸甸的,好像多背了幾袋大米,走起路來都自帶“穩重”光環。再看看那腳踝啊、小腿啊,莫名其妙地就腫了起來,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是去參加了什麼“水腫大賽”呢。胸部和腹部也開始感覺脹脹的,吃點東西就像懷裡揣了個大氣球,別提多難受了。
說到這裡,咱們中醫可是有一套獨特的解決辦法的,畢竟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那可是槓槓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身體裡的溼氣太重,那就像是家裡潮溼得能擰出水來,這時候,咱們就得請出“祛溼小能手”——陰陵泉穴和足三里穴。陰陵泉穴呢,就像是身體裡的“除溼機”,位於小腿內側,膝蓋下方,你輕輕一按,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在身體裡流動,彷彿在說:“溼氣退散,陽光普照!”而足三里穴,則是身體的“大補丸”,在小腿外側,膝蓋下三寸的地方,多揉揉它,不僅能祛溼,還能增強免疫力,讓你變得更強壯哦!
說到方劑,咱們得來個“祛溼神方”——茯苓白朮湯。這可不是一般的湯,它可是由茯苓、白朮、炙甘草、生薑和紅棗五位“大將”組成的。茯苓就像是身體裡的“清潔工”,負責打掃溼氣;白朮呢,則是“土壤改良師”,幫助脾臟恢復功能,讓溼氣無處遁形;炙甘草、生薑和紅棗,就像是溫暖的擁抱,既能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