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呆大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天府之國的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栗子,後世蓉城之人,如果遇到某些“事情”,大多會選擇峨眉山的和尚和青城山的道士,做法之後,求個什麼符護身。
而山城的人,遇到同樣的事情,一般會找當地的“端公”和“觀花婆”,算個“水分”或者殺個公雞,用雞血祭祀某些存在。
所以,身在關隴,老秦故地的長安人對於祭屈原這種濃濃的荊楚風格的祭祀,明顯是不太看好的。
雖然所有人都承認,屈原真的很偉大就是了。
雖然不知道端午紀念屈原的說法是怎麼慢慢傳遍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但是此時唐人過端午,更多則是一種對於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利用,而不是在特定的人身上。
因為端午是“惡”日,人們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用來祛除惡氣。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老秦故地的長安人,大多認可的還是這個說法和老傳統。
據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而中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而飲雄黃,佩戴艾草這來自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就跟驅除怪獸“夕”的驚心動魄的日子被過成盛大節日一樣,“惡”日端午也被樂觀且擅長把一切特殊日子過成節日的種花人民,過成了莊重的節日。
不過這個節日裡不像後世那樣歡聲笑語,而是大家個個神情嚴肅莊重,生怕自己家裡的某個人沒有好好洗澡或者帶上艾草菖蒲導致受了“惡”。
李南發覺,對於這個說法,古人是認真的。
他們是真的以為五月初五就是死亡之日,五月就是惡月,在此月出生的人就是厄運之子。
中有云: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意思就是忌諱舉報正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他們如果殺父母,大家也不要覺得不敢相信然後去舉報,因為根本不值得懷疑,幾乎可以斷定就是他們乾的,舉報還會讓自己沾染晦氣。
有趣的是,東晉有個大將姓王,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後來在正月裡被人摔杯為號給殺了。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那個飛天蝙蝠柯鎮惡,為什麼這麼讓人討厭了,原來是天生的,聽到司徒靈雪說起這段逸聞,李南越發覺得金老爺子果然學問深厚,隨便一個名字背後都有這麼深的含義。
本來吃粽子,此時又叫角黍,飲雄黃,佩蘭沐浴,屋前屋後撒驅蟲的藥粉,都是在五月初五已經過了的。
為什麼還要有個大端午呢??這個節日李南小時候家裡也過過,但是不知其所以然。
這就要從大唐官員的特殊待遇說起了,在唐朝當官,不僅福利好,放假也很多,二十四節氣都要放假,小官做十天休一天,有些官員做五天休一天。
如果遇到大風天,怕上班被砸到,危險,不去!大雨天路不好走,沾染泥濘失官員體面,不去!下大雪不去,日蝕也不去!
而且如果朝中的某位大臣或者皇親國戚死了,只需要到他府上說句節哀,又可以放一天假。
所以此時端午放假不是為了慶祝,而是為了避禍。
而放假最多的假日,不是在過年,而是五月的田假。
既然是惡月的話,國事處理也會不順,反正大家都不想上班,五月正是田裡忙的時候,你不是有職田麼?給你放假,回去好好處理農事吧。
這個田假,足足有十五天!正好都是在五月的下半月。
正所謂放假之前都要先吃一頓慶祝,在加上五月十五似乎是五月正中,惡氣最重的時候,於是慢慢的,在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