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葛亮卒後,劉禪展現出超凡的政治手腕。諸葛亮臨終前指定要由蔣琬、費禕、姜維接掌他的權力,諸葛武侯的遺命無法違背,但劉禪做了一點小處理。他沒有人事任免權,但有核定編制的權力,於是設尚書令取代丞相,由蔣琬任尚書令、大將軍,費禕任大司馬,姜維任司馬。三人的許可權嚴重重疊,相互制衡。按諸葛亮的設想,他死後蔣琬取代他的地位,另幾位像在他手下一樣繼續向蔣琬提供合力支援。結果劉禪這樣處理,相父指定的接班人一個都沒虧待,卻使他們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成制衡,一個都沒能像諸葛亮那樣獨攬大權,劉禪的皇權得以相對擴大,讓人不得不嘆服他高超的政治手腕。
不過接下來就該劉禪丟臉了,諸葛亮的繼承人們多次伐魏不勝,景耀六年(263),曹魏大興討伐。魏軍主力由鎮西將軍鍾會率領,由漢中趨成都。蜀漢方面由大將軍姜維率軍抵抗,兩軍在劍閣險關形成僵持。此時魏徵西將軍鄧艾&ldo;攻其無備,出其不意&rdo;,偷渡陰平小道,在荒無人煙的高山深谷中連續行軍七百餘裡,直抵成都北門鎖陰綿竹。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與鄧艾大戰於綿竹,以身殉國。諸葛氏祖孫三代殉身沙場,無愧為滿門忠烈。鄧艾快速兵至成都,劉禪見大勢已去,通知前線的姜維向鍾會投降,自己綁了自己,抬著棺材去向鄧艾投降。至此蜀漢滅亡,蜀漢後主劉禪共在位四十一年。
投降雖是迫於形勢,但不戰而降畢竟令人不齒,這也成為後世文學作品醜化劉禪的重要原因。劉禪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強烈反對投降,被拒後哭告於昭烈帝靈前,率妻兒自刎殉國。劉諶這種忠烈氣概與其父的軟弱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深為感動,後世還創作了《國破山河在》《北地王》等戲劇作品頌揚他的忠烈。
劉禪降後被封為安樂縣公,居住洛陽。魏國的晉王、大將軍司馬昭宴請劉禪,特意表演蜀地樂舞。出席的蜀漢故吏看到故國歌舞都難免傷感,唯獨劉禪一人不為所動,依然嬉笑自若。司馬昭悄悄對身旁的散騎常侍賈充說:&ldo;人之無情,竟能到如此地步?就算諸葛亮還在,也不能輔佐他周全,更何況姜維?&rdo;賈充說:&ldo;他不是這樣,殿下怎能吞併他?&rdo;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ldo;頗思蜀否?&rdo;劉禪說:&ldo;此間樂,不思蜀。&rdo;隨他來的蜀漢故吏郤正聽了很傷心,下來告訴他:&ldo;如果晉王再問,你一定要哭著說&l;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r;,然後閉上眼睛作悲傷狀。&rdo;果然司馬昭又問,劉禪照郤正教的說了,司馬昭卻說:&ldo;怎麼有點像是郤正的話呢?&rdo;劉禪大驚:&ldo;誠如晉王所說呀!&rdo;左右聽到都忍不住爆笑。這一段怎麼看都像是小說場景,但確係正史所載,不得不信。《三國演義》更添油加醋地說劉禪是因為哭不出來,所以只好閉上眼睛。不過這並不是他真實的智力水平,而是一個弱者在險惡環境中保全自己的一個辦法,他不是真傻而是在委曲求全。但這又確實不符合儒家寧折不彎、自強不息的傳統審美觀,所以後來劉禪慘遭歷代文學作品醜化戲謔也不足為奇了。
晉武帝泰始七年(271),晉安樂公劉禪薨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
三、生子當如孫仲謀‐‐吳大帝孫權
三國中的第三國便是佔據江南、湖廣的東吳。東吳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二世主成功典範‐‐孫權。當時的曹操和宋朝的辛棄疾都有&ldo;生子當如孫仲謀&rdo;的名句,足見有一位優秀的二世主多麼令人羨慕。
孫權之父孫堅、兄孫策都是三國著名猛將,不同於曹大太監的孫子和劉皇叔,孫氏完全是白手起家,雖自稱是兵聖孫武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