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禪(是shàn,不是chán)在民間名聲比曹丕還要大一點,尤有&ldo;樂不思蜀&rdo;&ldo;扶不起的阿斗&rdo;和&ldo;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rdo;等大量成語、歇後語廣為流傳。唯一遺憾的是這些成語普遍不是褒義,劉禪在民間就是不學無術、軟弱可欺、不思進取的紈絝子弟形象代言人。其實他的身世非常驚險,歷經磨難。劉備曾佔據徐州,但又被曹操打得丟妻棄子,襁褓中的劉禪一度在亂軍中走失,多虧親衛隊長趙雲智勇過人,又找了回來。此段詳情可參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這部小說一貫以牛不吹上天、嘴就不落地的文學精神著稱,但這一段偏偏很符合史實。而《魏略》更稱劉備曾窮困潦倒到了賣兒子的地步,後來在漢中稱王,才由張魯找到劉禪送還給他。不過此說漏洞頗多,但劉禪的童年是在顛沛流離和驚險曲折中度過卻是不假,絕非《三國演義》刻畫的那種紈絝子弟。
黃武二年(223),漢昭烈帝劉備駕崩,皇太子劉禪繼位,史稱漢孝懷帝、蜀後主。蜀漢的實際統治區域大概相當於今雲南、貴州、四川以及陝西漢中,除成都平原和漢中平原外,大多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地,國力相當貧弱。然而這樣一個小國卻擔負著光復漢室的重大責任。漢昭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把重任交給了十六歲的小劉禪,不過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和伊尹一樣偉大的相父‐‐諸葛亮。
諸葛亮在民間就完全是神級人物,後人甚至用&ldo;三個臭皮匠(裨將),頂個諸葛亮&rdo;來說明他的智力相當於常人三倍。漢昭烈帝從一織履小兒成為一方雄主,延續漢祚,離不開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豪傑的鼎力支援。但關張等大將先於昭烈帝而卒,蜀漢第一代領導人就只剩下諸葛亮一人,自然便大權在握。劉禪作為小皇帝,非常小心地處理著自己和諸葛大神的關係。
蜀漢政權具有非常明確的組織目標導向‐‐光復漢室。從國號上來說已經做到了,但在版圖上還有點差距。根據組織目標,丞相諸葛亮多次北伐,主動進攻曹魏。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多人認為他這是在空耗國力。果然,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第六次出征,魏將司馬懿在五丈原(今陝西岐山以南)據兵不出,諸葛亮病卒軍中,耗盡國力還是未能完成光復漢室的夙願。不過也有不少人被他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英雄情懷所打動,不斷歌頌乃至神化,漸漸將其塑造成了忠義和智慧的化身。面對這樣一位大神級的相父,年輕的劉禪表示壓力極大,但也處理得非常合理。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勝算很小的北伐,在當時就遭到普遍反對,但劉禪沒有堅決反對,而是默許了諸葛亮的戰略選擇。
當然,也不要認為諸葛亮的主動北伐戰略是以卵擊石,軍事上還是有其合理性。曹魏強於蜀漢,若來南侵,選擇作戰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蜀漢將更加被動。曹魏反正要打來,蜀漢還不如主動出擊,搶佔相對有利的戰機。主動出擊一方面是為自保,一方面也是在等待機會,不停地騷擾,一旦出現了什麼變故便可乘虛而入。只不過最後諸葛亮沒有等到一件足以顛覆曹魏的大變故便&ldo;出師未捷身先死&rdo;,但這已經是相對最不壞的一種選擇了。有人還詬病諸葛亮過於謹慎,如果他不執著於穩妥的祁山進攻路線,而大膽一點採用魏延直出子午谷(一條漢中褒中縣境內穿越秦嶺的小道)的建議,或許早已攻克長安,盡復川陝了。其實這是《三國演義》講的一個笑話,卻被某些同志當了真。魏延雖然聰明過人,卻有先天性生理缺陷‐‐腦後長有反骨,從醫學上講就是顱頂骨內向增生,壓迫大腦後側皮質層神經元,臨床表現為有較大機率隨機產生非邏輯性驚人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