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第2/2頁)
趙凡禹/燕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些經濟合作的事,無疑,這也是一個企業進行投資、營銷的最好時機。
任正非出身於軍人,有著強烈而敏銳的政治感。「文革」中父母的遭遇,也讓他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來,他認為,一個人再有本事,也要得到主流價值的認同,否則就沒有發展的機會。1982年羅瑞卿的講話和後來的裁軍,讓他知道了什麼是預測性的領導。這些都讓他進一步認識到緊跟政策的重大價值。因此,他政治嗅覺敏銳,他的銷售路線走的是外交路線。
他在《走過歐亞分界線》中說:「中國的外交路線是成功的,在全世界贏得了更多的朋友……華為公司的跨國營銷是跟著我國外交路線走的,相信也會成功。」
中國的外交路線是發展周邊友好關係,鞏固與第三世界的傳統友誼,重視與大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華為的海外戰略也是沿著這條路線走的。
首先是在1996年,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訪問中國,中俄兩國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任正非馬上捕捉到了商機,與俄羅斯一家公司商談合作的事宜,並於1997年4月8日親赴俄羅斯軍工重鎮———烏法市,出席合資公司貝託華為的簽字儀式。
1997年10月26日到11月3日,江澤民主席應邀出訪美國。兩個月後,任正非到美國考察ib等大公司,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1998年6月25日到7月3日,柯林頓總統訪華。任正非順勢在美國達拉斯開設研究所,引進巨人企業ib的管理技術,隨後成立子公司future wei。華為能夠在美國市場上的攻守進退,也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美的外交智慧,不卑不亢,合縱牽制。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