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一些人,是佛陀的追隨者,據說也是佛陀的化身,他們會出現在我們身邊,訓練我們突圍的技巧,與我們並肩作戰。讓我們即使在最困惑、艱難的時候,也不喪失覺悟的信心,因為透過他們,我們看到覺悟的確是可以實現的。
佛陀時代的印度是一個精神修持者的國度。社會各個階層中都有大批人致力於探求精神解脫之道。他們嘗試各種方法,一些人達到很高的覺知程度,但最終只有佛陀證悟了圓滿無漏的智慧,洞見了諸法實相。
許多人向他請教後,認識到自己在修行上的問題,於是決定改正或放棄以往的修行方法,而誠心接受佛陀的指導。他們懷著敬意向佛陀表達這種決心,後來成千上萬的人在佛陀面前或者透過佛陀的追隨者表達了這種決心。
這種心與心的傳遞便是教法的傳承。當你決心敞開心胸,毫無成見地向佛陀學習解脫之法後,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傳承的修行者面前,透過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把自己的決心莊重地表達出來。這不是形式主義。
修行的過程涵蓋身、語、意三個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點,身、語、意皈依具足才是圓滿的緣起。之所以要在有教法傳承的人面前皈依,是因為這樣做,你的決心將融入無數前輩、同輩及未來學佛者的決心之海中。它將不再是你一個人的決心,而是無數人共同的決心,並與佛陀的圓滿智慧一脈相承。
想像一下,這是多麼巨大的心的力量。身、語、意具足,內心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修學者便得到了皈依的戒體。身、語、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對佛陀的教誨真心認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幫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寶的護持和引導。
我成長的年代幾乎看不見佛像、經書和僧侶,人們對三寶的信仰卻沒有動搖,包括我在內,很多孩子也知道向三寶祈禱。後來我接觸的人多了,發現並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祈禱。許多人都沒有足夠的勇氣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並且謙遜地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
我喜歡念心咒,而念珠在當時根本無處可尋。記得我們一群孩子常跑到山上去採柏樹籽做念珠。柏樹籽非常堅硬,穿針引線把它們穿成念珠是很費工夫的,而我卻樂此不疲。那時候,我常常找個樹叢一窩,靠在裡面先把自己的破衣服補好,然後就開始穿念珠,這樣度過快樂的一天。
我還喜歡跟村裡的老人學念經文,那是真正的口耳相傳。他們不識字,我也不識字,他們把自己聽來的經文一句一句背給我聽,我則一句一句記到心裡去。現在回頭看,當時學會的《度母經》和《極樂願文》,念錯的地方實在太多,可因為記憶太深刻,後來雖然努力改正,有幾處還是常念錯。
從小到大,心向佛法都給我帶來莫大的安樂。然而,皈依三寶並不意味著生活從此安全無憂,腳下從此不會踩空,也不意味著只要我們願意,隨時都會有人出來替我們搞定麻煩。
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確需要膽識。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皈依三寶,說明你決心無懼地面對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尋求慰藉、寄託、照顧,除了切實地經驗當下,不再企圖另尋出路。藏文中&ldo;佛教徒&rdo;一詞的意思是&ldo;內道者&rdo;,即向內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在我們這個炫耀攀緣、追求散亂的年代裡,&ldo;靜默&rdo;、&ldo;洞察力&rdo;、&ldo;內省&rdo;這樣的詞讓人感到陌生、毫無吸引力,而佛法一切修行的基礎恰是正念,即貼近自己的身、語、意,時刻保持清醒的覺察。
剛接觸一件新鮮事物,人們總會感覺振奮,學佛也是這樣,尤其當你獲得一些心靈啟示之後,你心裡會充滿期望。學習靜坐、念誦經咒,飲食有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