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o;公務&rdo;,也用 不著去服徒刑了。這也說明,只要別犯上&ldo;謀逆&rdo;這一款,中國古代官場上是很有一點&ldo;唯 才是舉&rdo;、&ldo;重用能人&rdo;的觀唸的。至於什麼&ldo;澄清吏治&rdo;、促進廉政啦,對不起,只 能當高調唱唱的。
最後,&ldo;官清如水&rdo;難敵&ldo;吏猾如油&rdo;的又一原因,還在於吏員通曉成例,熟悉檔案。 在本書第二章裡,曾援引過韓愈的名篇《藍田縣丞廳壁記》,這裡面有一段很精彩的人 物刻畫:
吏抱成案詣(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鶩 行以進,平立,睨(縣)丞曰:&ldo;當署&rdo;。
吏員抱案見縣丞,當是畢恭畢敬的態度,因為兩者地位懸殊,王冕覺得最恥辱的,也正 是這&ldo;朝夕抱案立庭下備奴使&rdo;的一幕。可是韓愈筆下&ldo;抱案&rdo;兩字中又嵌了一個&ldo;成&rdo;字 ,說明吏員向縣丞呈上的已經是辦完的案卷,不過來完成一道簽名畫押的手續而已。說起來 這又是中國官場的一大傳統,辦任何事情,都有一套繁瑣的程式,基本法令之外,應該援引 或可資類推的成例有如汗牛充棟。科舉出身的人,經史策論能講得頭頭是道,詩云子曰可背 得滾瓜爛熟,可是少有能摸著這些門道的;至於蔭襲、保舉、軍功或捐納等出身的人,那就 更要差上一大截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官員接辦一件公事,這事情該依哪一條法令或哪一 項規定去處理,在律令和會典等書籍中都找不到,萬一出點紕漏或被上司找出了岔子,輕則 駁回,重則訓斥,那不就成了吃不了兜著走?這時就得設法找出以往出現過的成例套用,或 者是相似的成例類推,以保萬無一失。可是究竟該找什麼成例,或者雖已知道,又究竟該從 檔案庫裡的哪一架哪一格上去調取,那就是另一門學問了。這就叫&ldo;吏道&rdo;,《水滸傳》介 紹宋江&ldo;吏道純熟&rdo;,即是此意。於是當官的便得向做吏的討教,抑或乾脆交給做吏的去辦 。你若想避開他自己動手,大半是還沒等上司申斥,他倒先給你來個駁回了。這樣,韓愈筆 下那個場景便順理成章地出現了:&ldo;卷其前,鉗以左手&rdo;,左手像把老虎鉗似的,緊緊夾住 前面捲起的檔案,那含義簡直是&ldo;你也用不著看了&rdo;。右手呢,&ldo;摘紙尾&rdo;,關照你,&ldo;當 署&rdo;,意思是&ldo;這是應該由你簽字畫押的&rdo;。最妙者是&ldo;平立&rdo;而&ldo;睨視&rdo;,態度還是那麼 謙卑,但&ldo;睨視&rdo;的眼神,卻顯示出一副小人得意的心態。韓愈是當過陽山縣令的,當然知 道州縣衙門裡的這一套,所以他不僅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而且還能替崔斯立感慨萬分 ,&ldo;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rdo;&ldo;官之貪者不敢問吏,且相與為市;官之庸者不能制 吏 ,皆受成其手&rdo;,(《名公書判清明集》卷2)像韓愈、崔斯立這些人,既不能 說貪更也不能稱庸吧?到底也只能‐‐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