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親民之官&rdo;縣太爺(2)
明朝建立後,太祖朱元璋更加註重對州縣首席的挑選任命,其區別於過去的做法是不再 拘 泥於非科舉出身的資格不可,而是把主要功夫下在嚴格的考核上。《明史&iddot;職官志》上說, &ldo;洪武元年(1368),徵天下賢才為府、州、縣職,敕命厚賜,以勵其廉恥, 又敕諭之至於再 。&rdo;全國共有1170餘個知縣,幾乎都在赴任前接受過朱元璋的親自接見和告誡。上任以後, 凡清廉正直的,朝廷還要派專人前往慰勞,增加俸祿或額外給一筆獎金。任期滿後考核優異 者,就可以調到京裡當六部主事一類的官職,也算是熬出了升遷資格。清朝沿用明朝的 辦法,雍正皇帝有一篇專門告誡州縣官的訓話,翻譯成白話就是:&ldo;國家最重視吏治,你們 都是州牧縣令,乃 &l;親民之官&r;,是吏治的起始。一個行省的吏治,也就同一所房子的建造一樣。總督、巡撫 是棟樑,司官道員是圍牆,州牧縣令哩,就是基礎。《書》雲,&l;民為邦本,本固邦寧。&r; 所以說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縣。假如州縣官的品行不端,就是基礎沒立好,於 是房子也不會牢固。先皇(即康熙)臨御六十一年,洞察州縣官的重要,所以 才特別創行引見 制度,當面諮詢考察,至詳至慎啊!&rdo;(轉引自單士魁《清代檔案叢談》)讀 者可特別注意這 篇訓話裡的&ldo;親民之官&rdo;的提法,在皇帝看來,國家的一切政事庶務,諸如理財、勸農 、賦稅、興學、教化、訟獄、保甲、祀神、驛遞、水利、倉庫,等等,無一不從州縣開始做 起,雖說 好多職掌也都分派了專人,但總領而稽核的,還是州縣首席,從而成為代表皇上直接與民眾 打交道的象徵。所謂&ldo;親民之官&rdo;,正是這個涵義。深刻體會了這層涵義,也就不難理解歷 朝各代對州縣主官的選任何以會越來越重視的歷史走向了。至於自古以來,&ldo;親民之官&rdo; 中果真廉潔稱職者,總歸是極少數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ldo;親民之官&rdo;以外,縣令或知縣的其他稱謂還有大令、邑令、邑宰、大尹、宰官、 堂翁、明府、琴堂、墨綬,等等。這裡面有些是不同朝代的不同官稱,有些是取義於古人成 句 或典章制度,但一般多通行在官場上或書面語言中。而在老百姓的口頭上,則另有&ldo;縣太爺 &rdo;、&ldo;老父臺&rdo;、&ldo;父母官&rdo;等各種叫法,其中&ldo;父母官&rdo;的含義,也是從&ldo;親民之官&rdo;轉 化而來,不過又新增進去了當父母的在處理子女事務時要慈愛公道的意思。
二尹三衙四老典(1)
喜愛韓愈文章的讀者,應該欣賞過《藍田縣丞廳壁記》這一篇,總共才三百來字,選家 頌為&ldo;韓愈散文藝術中的一顆明珠&rdo;。這篇短文,是元和十年(815)韓愈出任 考功郎中知制 誥時,應其在藍田縣丞任上的好友崔斯立所請而寫了寄去的。壁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據《 封氏聞見記》載:&ldo;朝廷百司諸廳,皆有壁記,敘官秩創置及遷授始末。&rdo;州縣衙 門裡的官兒,雖然小到綠豆芝麻那麼一點點,但也各有各的廨署官廳,牆上也少不了一篇乃 至幾篇壁記。諸如李白的《兗州任城縣令廳壁記》、白居易的《許昌縣令新廳壁記》、杜牧 的《同州澄城縣功倉戶尉廳壁記》,以及柳宗元的《武功縣丞廳壁記》等,都和韓愈的這篇 一樣,堪稱州縣衙門文化中的傳世名作,也是後人研究古代社會基層官吏的寶貴資料。我們 對縣太爺以下的佐nb032官的瞭解,也不妨由此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