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第2/2頁)
[美]斯塔夫理阿諾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歐亞及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穆斯林軍人的驚人征服,和大約1000年前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一樣,再度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後,羅馬人最終強行統治了小亞細亞和敘利亞,使中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由伊朗和伊拉克構成,是波斯文明的中心;西部包括巴爾幹諸國、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和北非,成為拜佔廷文明的所在地。7、8世紀,伊斯蘭教的征服結束了這種分裂狀況,在伊斯蘭教的星月旗下,統一了從庇里牛斯山脈到信德,從摩洛哥到中亞的所有地區。
比這些軍事擴張更為顯著的是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成就。儘管被征服的地區曾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中心,然而,到11世紀時,它們語言上已阿拉伯化,文化上已伊斯蘭教化。阿拉伯語成為從波斯到大西洋廣大地區的日常用語,新出現的伊斯蘭教文明是前猶太教文明、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的獨創性的綜合體。這種語言和文化的轉變一直存留到現在,因此,伊拉克人和摩洛哥人與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一樣,在語言和文化上至今仍有著密切的聯絡。
一、伊斯蘭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島
穆斯林入侵前的中東由兩大帝國統治:拜佔廷帝國和薩珊王朝。前者以君士坦丁堡為都,控制著地中海東部地區;後者定都泰西封,統治著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兩帝國長期不和,一個是具有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督教國家,另一個是具有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傳統的瑣羅亞斯德教國家。603至629年,波斯和拜佔廷之間爆發了一系列戰爭,使雙方兩敗俱傷,無力抵抗阿拉伯沙漠聚集的風暴。
這時的阿拉伯半島,在文明鄰邦的眼中,是遊牧蠻族的偏僻之壤。然而,6世紀後半葉,由於商路的改變,它已成為經濟要地。埃及的混亂和拜佔廷-波斯戰爭,使傳統的紅海至尼羅河流域和波斯灣至紅侮的道路無法通行。商人們因此轉向更加艱難,但卻較為安全的道路,即從敘利亞經阿拉伯半島西部到葉門,再從葉門用船隻往返於印度洋之間運輸貨物。麥加因商路的改變而獲利,它地處商路中段、阿拉伯半島沿岸,是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吉達港和走水路前往非洲的交通樞紐。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