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逐鹿中原 (第1/3頁)
水墨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仲景很是佩服藥王孫思邈的胸襟,以及燕綏的重諾,當即應道:“鄙人當竭盡全力,廣收學徒。我也不想辜負藥王的心意,但收成百上千的學徒著實困難啊……”
他露出了為難之色,多少師父找到一個合心意的徒弟都難,更何況成百上千。
這就是古代“匠”這一職業的通病了,選徒弟精挑細選,還經常擔心餵飽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往往最後才將絕學盡數傳授。但天有不測風雲,總有各種的意外打斷傳承的過程。念及此,燕綏問:“仲景可曾想過為何當代名醫甚少?”
方才談及宛城的醫匠,得到張仲景認可的就一個都沒有。
張仲景略一思忖道:“祖傳良方和多年行醫經驗難得,名醫看中徒弟的心性、悟性,要花很長的時間培養一個合適的徒弟,將醫術相傳。”
“所以才容易中斷啊,”燕綏轉而提了另外一件事情:“仲景可聽說過潁川的退燒秘藥?”
張仲景有點跟不上燕綏跳躍的思路,但還是如實回答道:“不才買了幾顆,細細研碎鑽研了一番,卻仍不知其原料為何物,其立竿見影的神效著實讓人佩服。”
聽說這秘藥就是燕使君造出來的,也不知是用了什麼法子。張仲景內心迫切想知道,但探聽別人家傳絕學十分不禮貌,他只得強行按捺住瘋狂叫囂的求知慾。
誰料燕綏說:“秘藥就是醫學院造出來的,可以實現批次化的生產。”
說著,還拿出來了一瓶甘草片:“這止咳藥也是如此,用方子將藥物配出來大量生產,使有咳嗽症狀的大部分人都能使用。而通用配方的研製,離不開成千上萬人的努力。”
張仲景激動起來:“使君說的醫學院也在陽城嗎?可否帶下官參觀!”
“可惜不在,是我遊歷蓬萊時所見。”見張仲景露出失望之色,燕綏道:“其傳承醫學和製造醫藥的法子我卻看在眼裡,可以同仲景訴說一一。正如這本千金方,就是從蓬萊帶來的。”
“您剛才說要成千上萬的醫者攜手研製藥物,”有濟世救民之心的張仲景虛心求教:“我們在中原大地,要怎麼才能實現這樣的願望、救助萬民呢?”
“這就要從成立醫學院、培養醫學生開始了……”見鋪墊夠了,燕綏拉著張仲景細細詳談,聽得張仲景熱血澎湃,因為身在官場而沉寂的心激烈地跳動起來。
“這麼珍貴的書籍,真的可以印刷成冊嗎?”然後天下萬民都能看到,醫匠能夠學到這浩瀚如海的醫學知識,然後懸壺濟世。
“這本書寫出來,本就是為了印刷和科普的,這樣醫術才不會失傳。會有醫匠將書本知識和實務結合起來,濟世救人。”燕綏溫和笑道:“你看用帶徒弟的法子,一個名醫才能教出來幾個徒弟,甚至許多來不及培養好徒弟,就撒手人寰了。還有的人,一直找不到合心意的徒弟,子孫後代又沒有學醫的天分,白白浪費了畢生所學,使得世上的名醫甚少。”
“先前也有不少人想送學徒到我府上,
但因為公務太忙,都沒有收下。()”張仲景準備將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浩瀚的醫學中:≈ldo;請您容許我將資質好的幾個叫來,一起前往潁川學習。?()”
“當然可以,甚至全都可以帶上。”為了轉變張仲景的思想,燕綏可謂是苦口婆心:
“我們培養醫學生不講究資質上佳,只要肯下功夫苦學,能夠畢業就行。當然,天賦出眾的日後能夠引領醫學改革和進步,但中堅群體也是給百姓看病不可或缺的力量。甚至,許多名醫看不上的平庸弟子,在積攢了豐富經驗後,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當初新中國成立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城市都缺醫少藥,還是一個個“赤腳醫生”在農村用一把草藥、一根銀針,維護了幾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