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第1/3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蒼王信徒蕭王子孫(2)
一轉&rdo;。巡撫大人的命令,典史不敢不從,&ldo;巡行一轉&rdo;結束後,史大人的 評語竟是,&ldo;爬都不會,便學走乎?&rdo;羞得此人狼狽不堪地跑了出去。(《南亭筆記 》卷11)
和卑賤的社會地位相適應,吏員的俸祿也是很低微的。西漢時吏有&ldo;斗食&rdo;之稱,意思 是年俸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ldo;斗食&rdo;;其實這還是高階衙門裡的待遇,州縣 吏祿連這個數目也達不到。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ldo;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 人 ,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rdo;可知多數小吏的額定歲入,還抵不上一戶五口 的農夫家庭。東漢時的情況,大約比西漢時更不如,王符、仲長統、崔nc035等著名政 論家都呼籲過增加小吏俸祿。不過這同北宋時的吏制比較,又算不了啥了。據沈括《夢溪筆 談》 披露,&ldo;天下吏人,素無常祿,唯以受賕為生,往往致富者&rdo;。這簡直和北魏百官無俸的用 意一樣,公然是要吏員以非法收入為生了。因此王安石搞變法時,樣樣開源節流,卻又捨得 為 吏員定祿並列入各級政府的正當財政支出,求得&ldo;以絕請託之弊&rdo;。這種把保證吏祿與促進 廉政聯絡起來考慮的認識,為以後歷代統治者所接受。是以從南宋以後,州縣吏員的收入較 之從前畢竟要改善得多,但仍然只能從縱向相比上,從制定名份上講,倘若作橫向比較的話 ,也還是微乎其微。明人沈榜所著《宛署雜記》內,儲存了一份宛平縣吏員的&ldo;工資單&rdo;, 一般在縣衙本部機關供職的吏員,每年的&ldo;工食銀&rdo;才七兩二錢,那些分派在巡檢司、閘關 等機構裡的吏員,每月才支六鬥倉米,檔次再低一些的則連額定月糧也沒有保障。宛平還算 是京縣,那其他普通州縣呢?比比&ldo;三十俸銀拿得&rdo;的佐nb032官來,吏的&ldo;工食銀&rdo;估 計只能 佔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吧。古詩《孔雀東南飛》裡那位男主角焦仲卿,身份是&ldo;廬江府小吏 &rdo;,給人印象是很老實本分的,所以他的老婆就得&ldo;天明入機織,夜夜不得息&rdo;了,否則就 怕連溫飽生活亦不得維持。當然,絕大多數的吏員是不會像焦仲卿那樣&ldo;君既為府吏,守節 情不移&rdo;的,那裡面花頭精透著哪。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就叫作‐‐
任你官清如水 怎敵吏猾如油(1)
為了使讀者相信這句話確有依據,不妨先舉一個最具有說服力的事例,主角就是人所周 知的&ldo;大清官&rdo;包拯,夠得上&ldo;官清如水&rdo;了吧?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就記有一樁他敵 不過&ldo;吏猾如油&rdo;的史實:老包坐開封府南衙時,有&ldo;明察&rdo;之稱。有個人犯法,按律當受 脊杖,便事先去賄賂值堂書吏。這個贓吏受錢後關照犯人,&ldo;審訊後老爺一定會命我寫責狀 (註:用刑前的文書),這時候你就大喊冤枉,我自會為你辯解。&rdo;果然,包 拯升堂審過案由 後,便要這贓吏寫責狀,犯人如吏所囑,分辯不已。那吏員大聲罵道:&ldo;快吃了脊杖便滾出 去,別多nb024嗦!&rdo;包拯聽見了,馬上對這吏員的賣弄權勢產生厭惡之心,反過來將吏 員責罰一通 ,那個犯人倒從輕發落了。在包拯看來,這就叫&ldo;以抑吏勢&rdo;,在沈括看來,&ldo;不知已為 (吏)所賣矣!&rdo;
&ldo;官清如水&rdo;敵不過&ldo;吏猾如油&rdo;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