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3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在前面
一部充滿曲折但又蘊含著豐富內容的中國古代史,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課題,這其 中也包 括&ldo;衙門&rdo;。據《唐語林&iddot;卷八》記,&ldo;近代通謂府庭為公衙&rdo;,而&ldo;衙&rdo;字&ldo;本作牙&rdo;, 先秦時武將儀仗&ldo;像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牙旗&rdo;;唐俗尚武,乃通呼公府為公牙 ,府門為牙門,&ldo;字稱訛變,轉而為衙&rdo;,結果&ldo;衙門&rdo;就成了歷代王朝的統治機 構或組 建形式的代稱。&ldo;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rdo;這一類諺語的流傳,便十分形象地反 映了老百姓對它的一般認識。
不管是哪一個朝代,其統治方式的構成都是一個多層面多元件的複雜系統,因而衙門的分類 和級別亦是各不相同的。老百姓所云能否&ldo;進來&rdo;的衙門,其實是特指這個系統的 最基層面,即州縣衙門。而在作者陋見,恰恰是這個州縣衙門,在同類歷史課題之觀照和研 究中,最具有代表性意義。依據有三:
其一是州縣衙門所處地位的重要性。據史料記載,遠 從西周時起,我國就以縣為最基層建制,以後經過一段縣大郡小的反覆,到了秦始皇統一全 國後,縣作為地方行政基層單位的結構便一直維持了兩千多年,成為直接體 現國家職能的機構,是歷代社會政治領域中最關鍵的層面。自下而上言,天下事務莫不起於 州縣;自上而下言,中樞政令又莫不透過州縣而實施。這種承上啟下、匯聚分流的地位,便 使得歷代君主視州縣政府為吏治中最核心的內容。
其二是州縣衙門所司職掌的集約性。 其匯集勸農、理財、獄訟、興學、治安、工程建築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職掌,幾乎囊括了封 建國家統治機器效能的全部,是任何一級專職性衙門如三省六部、督巡藩臬等不可比擬的。 古人有所謂&ldo;宰相必起於州縣&rdo;之說,即緣於這一級衙門所具有的全方位、系統性的歷練條 件吧。
其三是州縣衙門在歷代官制沿革過程中的穩定性。兩千多年間,歷代政府在中央政權組 織形式和 職官制度等方面,經歷過多次變化,所謂漢三公、晉霸府,唐六部、宋兩府,明內閣、清軍 機,更相取代,嬗替無恆;惟獨州縣體制和構成方式,基本上沒有轉換過,幾可稱為超穩定 性結構。所謂&ldo;萬變不離其宗&rdo;的估評,也就是指其而論。
綜合以上三條,作者便以為對州 縣衙門的剖析,確實也就是對整個中國古代統治結構作一般觀照的最佳視角,更敢說 還是廣大文史愛好者加深認識並理解中國封建社會本質及一應有關知識的最佳途徑。
遺憾的是,近年來大量問世的文史讀物中,論述官制典章的雖然已佔有一定比例,但以 州縣衙門為專題的依然少見(其中最值得推薦者如郭建著《帝國縮影‐‐中國歷史上 的衙 門》,學林出版社,1999年12月)。另一方面,儘管人們已從小說戲曲中間接獲得 了不少有關 州縣衙門的零星知識,但都缺乏系統和條理化。與此同時,各種缺乏基本歷史常識 的螢屏戲說,倒有甚囂塵上攪亂視聽之勢,令識者惋嘆。於是便有了這本以介紹 知識和鉤沉 蘊趣為主,同時又輔以照片影象的通俗讀物,從而使讀者能藉助圖文並茂的形式,對此話題 獲得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 那運筆程式呢,不妨就從老百姓業已說慣的&ldo;八字衙門&rdo;,即衙門的建築景觀寫起吧‐‐
第一章 臥聽蕭蕭看衙齋
古代衙門的構造
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ldo;揚州八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