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3/5頁)
樂樂陶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飛行。由於太平洋美日正在激戰,這些飛機需幾乎繞行地球一週從格陵蘭、冰島、直布羅陀海峽、北非、才能抵達印度,並交付中國航空公司。
至於另外65架C—47,現在已明確將分配自“中印緬”戰區成立後盟軍從南卡羅萊納駐紮印度的第10航空隊使用。
按邦德和王承黻的要求,宋子文在“備忘錄”中希望“增撥”65架C—47,現在看來,基本沒門。
再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也是宋子文遞交“備忘錄”後,在美國方面,無論是軍方還是政府,最受質疑的是,航線。
第10航空隊根本就沒看好後來也要去用命飛出來的航線,因為那不是人類所能做到的,起碼是在目前。他們把中國外交部長“備忘錄”中談到的“航線”拿過來,略微“調整”,就變成把中國急需的戰略物資從印度運到緬甸北部,但必須修建更多的機場,且飛行的條件是在當年的10月份之前,因為過了這個時間,可惡的季節風將使所有的飛機停止飛行。
在上述前提下,還有個大前提——地面部隊要奪回密*。
和沒說一樣。
幾乎是在同時,大洋彼岸軍方不知是誰還設計出另外一條運送物資到中國的航線的方案,即在中印邊境印度一側,德里以北,沿喜馬拉雅山脈平行,採用“蛙跳”接力方式,C—47各飛一段,一架接一架地把物資傳遞到最後“一棒”,在最低山口處,最後那架C—47機頭一個“上仰”甩進中國西藏,這邊再一架接一架傳運到昆明,整個航線全長超過4 000英里。
氣勢、場面都輝宏壯觀。
後經計算,理論上,行倒是行,但必須要同時在喜馬拉雅山兩國兩側高海拔處修建機場,按C—47起飛標準,基本上是不能載貨才能飛起來,而且,即便是那邊半載進來,這邊還未必能再“甩”得出去。
開著空飛機到中國和印度,兩邊甩來甩去?
滯留在印度各個港口亟待運送國內的軍需物資,如同待哺的嬰兒急找奶吃一樣、跺著腳眼巴巴盼著武器彈藥的陳納德和他的僱傭軍,缺少軍需、在前線和小鬼子呈膠著狀態對峙的國軍,國民政府所需要的一切……
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大山,像天塹一樣把中國和外界完全隔斷開來。
誰都沒勇氣、沒把握,在這道“天塹”中間,攔腰越過。
委員長再次坐到熱鍋上
密*的失陷意味著中國對外通道全部中斷。
自從踏上中國這塊土地之後,暴力恐嚇、威逼利誘、瘋狂屠殺、野蠻侵略,小鬼子用盡所有手段,就是脅迫國民政府繳槍投降,但結果卻和他們預想的有很大差別,中國人始終不肯就範。而看似散沙一樣內亂不斷的中國,在大敵當前,竟然空前團結。眼看近在咫尺、幾乎是掐在手中的肥肉就是不能全部塞到口中,小鬼子也焦急。他們拖不起,“速戰速決”對於他們來說才是勝利,而“持久”對於他們就是失敗的代名詞。從阻斷粵漢鐵路、空中截殺民航客貨機、關閉中越鐵路、攻佔緬甸徹底摧毀滇緬路,所有的一切,就是力求在最短時間內促使中國政府投降。只有迅速拿下中國,依靠地域,才會最終戰勝美國。
敗退緬甸(11)
這回看來是要得逞。
從小鬼子進攻珍珠港到美日交火直至被任命為中國戰區總司令,委員長一直都沉浸在莫大的亢奮中。很如意的算盤,當初憑自己極其有限的力量,只能和日本人拼消耗,人力的消耗、物力的消耗(消耗對方的“物力”)、資源的消耗、時間和空間的消耗,說白了,就是持久的消耗,“持久戰”。而現在,鬼使神差地竟然把實力最強大的美國扯進這場戰火之中,他就更不怕了。哪知,天算不如人算,怎麼也沒料到日本人在東太平洋囂張,在南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