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港沉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說青銅器鑄造技術是殷商文明的象徵,那麼殷商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則是發明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是我們國家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系統,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漢字結構至此基本形成。
殷墟文明區別於二裡頭文明和三星堆文明的最大特徵,是殷墟發現了甲骨文。從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史記》中記載的殷商王族世系。透過對甲骨文的考古研究,殷商王朝被證實存在,中國信史被推前了約一千多年。殷墟得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的、被考古學證實的最早的都城遺址。
從1928年至今九十多年來,殷墟宗廟宮殿區、居址區、王陵區、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等遺蹟,以及與之毗鄰的殷商中期都城洹(huan)北商城相繼被發現,這裡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貴文物,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佈範圍與結構佈局,為探索殷商文化、夏朝文化乃至中華文明提供了有力考據。殷墟考古對於致力追本溯源的中國考古學極其重要,有人如此評價:“沒有殷墟考古,就沒有中國考古學。”
同樣,如果沒有甲骨文,就沒有成就輝煌的殷墟考古。
郭沫若認為甲骨文的發明,必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說:“中國文字,到了甲骨文時期,毫無疑問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的。”許多早於殷商的文化遺址如二里頭遺址、仰韶遺址、龍山遺址等,都出現了類似文字的符號,只不過沒有形成文字系統。我們透過對這些文字元號的科學斷代,可以確定燦爛悠遠的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前便已經開始萌芽,但無法從中獲得更準確更豐富的歷史資訊。
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高大的樹木一定有根,環繞山陵的河水一定有源頭,萬事萬物都可以追本溯源。同樣,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的祖先。
從夏商周上溯至三皇五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繁衍進化。從伏羲畫卦、燧人取火到倉頡造字,他們慢慢掌握了生產工具,掌握了語言,發明了文字,走出了部落,建設了城邦,從而逐漸告別矇昧,走向文明。
據《尚書》記載,堯為天子時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他按照各種政務職能任命官員,為我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堯帝還命令羲和氏“欽若昊天”,推算日月星辰執行的規律以制定曆法,確定一年有366天,分春夏秋冬四季,同時以曆法為基礎順應天時推廣農耕。
舜為天子的時候,在堯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政治禮樂制度、天文曆法和農畜牧業。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為秩宗,典三禮。”舜帝提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理論,認為詩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音調而制定的,六律是用來和諧五聲的。他還任命夔為樂官,專門負責指導教育孩子。舜帝時期進一步明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月份和天數,禮樂和教育制度也開始萌芽。他統一了音律和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禮節和貢品,開始推行“五刑”刑法和“五常”教育。
堯舜時期的文明成果,被夏商周三代繼承併發揚光大。
我們知道,氏族社會向國家形態演變,文字系統被髮明並應用於文獻記錄,是人類文明的兩個重要標誌。夏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殷商發明了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甲骨文,周朝開始自覺紀年並將文字應用於文獻,編輯成書籍典冊。所以,我們認為夏、商、週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啟蒙時期。這次人類歷史上最早也最徹底的文化啟蒙,完成了塑造中華文明獨特基因的歷史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