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血葉蘭的錢公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機淺”,嗜好慾望太多會遮蔽本性智慧。“絕跡易,無行地難”,要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考慮後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平靜地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這是生活中的智慧。“以眾小不勝為大盛”,不與世俗之人爭小利小益,以超脫的心態追求更高遠的目標。“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利益為出發點的友誼不牢固,真正的友情來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君子以義相交,交情平淡卻能長久親近;小人以利相交,交情甘甜卻不牢固。
政治思想
莊子不主張推崇古代聖賢,認為萬物平等,反對 “人為” 追求,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發展。
莊子認為人不應該成為虛名的載體,“無為名屍”。沉溺於名利之中會招來怨恨和責難,一個人太過熱衷於獵取虛名、沽名釣譽,最後會喪失自我,成為 “名屍”。而像百里奚不把官爵俸祿和級別待遇放在心裡,一心一意養牛,反而被秦穆公委以重任。莊子覺得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淪為外物的奴隸,“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莊子還主張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極端處境下,當知道世事艱難,無可奈何時,安於處境、順應自然或許是最好的方法。莊子處於一個混亂的時代,他考慮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在亂世中生存、安頓,把 “無用之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當做他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無用則為大用”,某些時候 “無用”“無為” 反倒能夠使自己趨利避害,得以全生。森林中的樹木因有用而遭砍伐,不材之木卻因無用而長壽;形體不全的支離疏因無用而比在戰場上廝殺的人活得久。“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當遇到一個 “天殺” 的君主時,要順隨,安於處境、順應自然,把保全生命看作關鍵。
莊子反對推崇古代聖賢,認為萬物平等,不應將人劃分等級,出現君臣百姓的階級之別。他反對 “人為” 的追求,理想的社會是所謂 “至德之世”,主張自然,反對人為。“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這是主張自然,反對人為的寓言。
三、莊子的文學成就
寓言為主的創作方法
《莊子》以寓言為主要表現方式,大量運用充滿 “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的寓言,對文章內在主旨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以展示,使文章形象生動。許多篇目都以寓言為文章主幹,章法散漫斷續、變化無窮,結構線索模糊隱秘。但這並不意味著文章結構缺乏內在聯絡,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濃郁的情感貫注於行文之中,把看似孤立的寓言和段與段聯結起來,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如《逍遙遊》前半部分用大量寓言、重言鋪張渲染,並非作品主旨內容,而題句卻一筆帶過,以抒情詩般的寓言作結,注重以寓言本身說明問題,寄託思想,而非把寓言作為抽象理論的附庸和例證。相比墨子、孟子等用寓言作為擴大的比喻、為理論作補充形式或論辯工具,莊子在文學成就上更勝一籌。
意出塵外的想象和虛構
莊子的寓言表現出超常的想象力,構成奇特的形象世界。其想象虛構往往超越時空侷限和物我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如北溟之魚化而為鵬,其翼若垂天之雲;任公子垂釣,期年釣得大魚,白浪如山,千里震驚。莊子透過奇幻的想象表達深邃的哲學思想,反映對社會現實的認識,充滿批判精神,同時也有深沉情感的流露。如楚狂接輿歌中表現出生於亂世的絕望和悲哀;匠石運斤成風,流露諍友去世後的孤獨寂寞。“渾沌之死”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