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血葉蘭的錢公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莊子的主要思想
哲學思想
莊子認為 “道” 是宇宙中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就是對宇宙的本源闡述。在老子 “人法自然” 的基礎上,莊子提出了天下萬物是相互聯絡的,他認為 “道” 的自然規律是無邊無界的,冥冥之中沒有操縱萬物的主宰,萬物都是自生自養,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道” 本身既是有形有實的,又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道” 是根本,天地還沒有的時候,它就已經存在了。“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鬼神、上帝、天、地都是由 “道” 生出來的。“形非道不生”,自然界的萬物也是 “道” 生出來的,“道” 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無始終,物有死生。” 道是永恆的、絕對的、無變化的;萬物是暫時的、相對的、有變化的。“道” 無所不在。莊子的 “道” 和老子有不同的地方,老子的 “道” 是客體的,莊子的 “道” 是指人的主體精神。他認為人只要自以為精神上得 “道”,就可以與 “道 “同體。“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地和萬物與 “我” 是合而為一的東西,“道” 既然存在於天地萬物中,也就存在於 “我”。“我” 就是 “道”,“道” 就是 “我”。
在《莊子》的 “道論” 中,《齊物論》篇中的 “道通為一” 論是其中一種重要的道論。地籟之 “萬竅怒呺” 象徵了物論的繁興與整個世界的破碎,而人態及人的生命旅程則表現了存在的混亂感、荒謬感和個人侷限於 “成心” 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莊子提出了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並針對百家爭鳴中各學派彼此更相是非的情況,提出 “莫若以明” 的主張。從言這方面,提出 “照之以天”、明白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的道理以應物、突破具體名物的侷限以明白天地相通萬物一體;從道這方面,將物皆有其是、有其可這一點抽象出來,使之通同化,提出 “道通為一” 的論點,並以成毀之論對通同為一作本源性申述。《齊物論》第三段先是消解言論的確定性,進入相對論和等同性,達到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的境界,接著對人的認知能力和認知內容的確定性予以否定,引出對齊同大境界的闡述,最後以 “罔兩問景” 與莊周化蝶這兩個寓言進行歷時性闡述,將一個破碎的人世間統一起來並與自然運化相渾融。
處世思想
莊子主張淡然曠達,從容面對禍福哀樂,追求自由,不被功名利祿束縛。
莊子把名利看輕,人生才能快樂長久。他用楚國神龜的故事表明自己寧願在爛泥裡搖尾巴,也不願被供奉在廟堂之上失去自由。在莊子看來,把名利看輕,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被物質慾望和社會壓力所困擾。正如老子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知足的人,不會貪婪;懂得放手的人,人生才不會被耗盡。
莊子把自己看輕,生活才能卸下枷鎖。在賭博的過程中,以磚瓦等便宜物品做賭注,參與者心裡輕鬆,可以超常發揮;以黃金為賭注,參與者得失心太重,反而失誤百出。人生也是如此,當把自己看的太重時,就會患得患失,害怕別人的評價。只有把自己看輕一些,告訴自己凡事盡力就好,才能減少壓力,更加靈活從容地與人溝通。
莊子的處世哲學還體現在坦然面對天地人生。“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保持淳樸本性,就是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主觀偏見會妨礙對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語容易掩蓋真言。“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擺脫世俗的快樂和榮譽,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人生道路上,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準則做事,不受外界影響。“其嗜慾深者,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