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馬戛爾尼日記 (第2/6頁)
米洛店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側,聽完李自標的翻譯,有些不解的問道。
“與是否常見無關,是你們的態度不對。”阮元道:“再舉個例子吧,兩千年前,這裡有個國家叫燕國,西邊的秦國消滅了燕國,強迫燕國人廢除了之前的一切制度,貨幣、文字,都要用秦國式樣。那時候燕國和其他幾個國家,都是有分封制度的。可秦人一概不用,而是專用郡縣之制,也就和現在一樣。你們認為,分封和郡縣兩種制度,哪個更好?其實是後者,畢竟此後兩千年,我們一直都在實行郡縣之制。”
“可當時的燕國後人,還有其他幾個國家的後人卻不這樣想,他們覺得,秦人滅了他們的國家,他們便要復國。後來六國後人,滅了秦國,覺得秦國的一切都不好,又想著恢復分封之制,後來的西漢也曾經實行過分封,再後來……才發現分封之弊,遠大於利,又打了一場仗,才把分封制逐漸廢除了。可見即便是更好的事物,若是對方用著刀劍,強迫你來接受它,大多數人能想到的,便只有刀劍,而非事物本身之優劣了。”
阮元也清楚,所謂“天朝體制森嚴”這種解釋,估計說了出來,斯當東等人也不會聽,只好多費口舌,耐心解釋了一番。而且阮元這一番話,也有“影射本朝”之嫌,但他看得清楚,這時身邊除了幾個英吉利使團成員和李自標,就只有身後不遠處的松筠。松筠與他相處三月,二人一直相互敬佩,已相交為友,想來松筠也不會因此多心。但即便如此,最後幾句話也是壓低了聲音,只讓身邊的李自標聽清楚。但可惜的是,這段話紛繁複雜,李自標也只翻譯個大概,也不知斯當東父子有沒有聽明白。
斯當東父子聽著,也不甚理解。斯當東便又問道:“阮大人,我記得貴國半個世紀之前,對外通商港口不止有廣州啊?卻為何要把其他港口關閉了,只留下廣州一處通商呢?”
阮元對這些掌故略有了解,道:“其實大清通商海關,共有四處,只是各處職能不同。江海關掌管的,主要是國內山東、關東各地與江蘇的貿易。浙海關,掌管對日本貿易,閩海關在福州,是琉球朝貢貿易之處。而西洋通商,在粵海關,四海關不僅掌管外國商貿,亦各兼國內貿易之事。先前有西洋商人,想到浙海關進行貿易,只因浙海關茶葉絲綢,賣價均低於粵海關。可這樣一來,實際上兩個海關都不好受,粵海關平日稅收大減,而浙海關原本人手有限,又怎能應付你等西洋那許多國家?更何況語言風俗,差異又大,為了便於交易,避免民生紛擾,皇上便特別下令,明確西洋船隻,一律在粵海關交易了。更何況,粵海關地近澳門,歷來頗多商館,你等在粵海關往來,不也方便許多嗎?”
斯當東聽了,也頗為不解,道:“阮大人,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到大清貿易的船,已經越來越多了,貴國為什麼就不能多派些人手,前來處理貿易事宜呢?想來貿易多了,貴國收的稅也會更多啊?”
阮元道:“這稅收之事,你自不必擔心,大清稅收,本有定製,足用即可,稅收多了,反而讓下面官吏貪慾更盛,其實不便於民。至於多派人手……歷來只有我們自己覺得體制不便,才會去更改體制,從未因為外國的事情有了變化,就聽從外國之言去更改體制啊?”
畢竟阮元心中,“華”與“夷”的地位,還是不同。斯當東聽李自標翻譯之後,也不知如何解釋,只好託李自標答謝阮元的這一番講解。
阮元又向小斯當東道:“其實若是你等通使再多些,和皇上多些交流,或許皇上態度會好些。你們走得時候,皇上還在誇你漢文說得不錯呢?怎麼樣,若是以後再有機會,你年紀大了,再來一次大清如何?”
“我不想來北京了,我不想行這裡的跪拜禮。”小斯當東似乎有些不願。李自標無奈,只好搪塞阮元,說小斯當東身體有些不好,希望恢復健康之後,再做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