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第1/2頁)
吃青菜的蝸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現實中,想要保全自己,要麼勢力強大,讓別人對自己心生敬畏,不敢加害;要麼夾著尾巴老實做人,不對別人構成威脅。
第二十一章 房謀杜斷
去吧,長江後浪推前浪,該走的總是要走,該來的也一定會來。追隨李淵起兵的功臣中的大部分,在貞觀初年的時候,隨著裴寂退出政治舞臺,都做了同樣一件事‐‐&ldo;卒&rdo;,相繼讓出了自己的位置。政壇新秀,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等等,則接過他們手中的接力棒躋身權力核心的中央。
貞觀初年,政治上的各項事務,幾乎都是圍繞著上面幾位和李世民而開展的。
[杜如晦]
裴寂死後,杜如晦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房玄齡被任命為尚書左僕射。兩位都是自李家太原起兵不久即投入李世民帳下,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功勞赫赫。現在二人共同負責輔佐朝政,提拔人才,更難得的是彼此惺惺相惜,同心協力,沒有出現常見的面和心不合,互相拆臺的情況。
房玄齡善於出謀劃策,杜如晦善於決斷,史稱&ldo;房謀杜斷&rdo;。兩位合作親密無間,相得益彰,朝野上下也是好評如潮。
可惜天妒英才,貞觀四年,蔡國公、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瞧瞧他有多少官職)病重不起。太宗十分關切,派皇太子李承乾前往問安,後來又親自前往探望。
看著病榻上已經枯槁得不成人形的老夥計,李世民握著杜如晦的手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杜如晦也是感動的一塌糊塗,只是自己已無力說話,只有同樣的淚水縱橫以作回應。
太宗見杜如晦已經病入膏肓,無力迴天,同為人父的他深知此刻杜如晦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兒子。為了了卻愛臣的一樁心事,杜如晦之子杜構就在病榻前被破格提升為尚舍奉御。
然而人力終究無法抵抗病魔。貞觀四年,三月十九日,唐朝名臣,久經考驗卻尚未大展宏圖的杜如晦同志因病去逝,年僅46歲。
太宗&ldo;哭之甚慟&rdo;,追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文官正一品,非領導職務),下葬時,又再加封司空,諡號&ldo;成&rdo;。同時,命令書法家虞世南為杜如晦撰寫碑文。
諡法曰:安民立政曰成。這個諡號,充分體現了朝廷對杜如晦所做貢獻的肯定。任何官員。如果能得到這個稱號的評價,也就意味著他為官為人的成功,可以前無愧於古人,後豎榜樣待來者。&ldo;成&rdo;實在是一個足以令杜如晦安心離去的評價。
杜如晦走了,但他永遠留在了李世民的心裡。自那以後,李世民每次得到好東西,都要派人送一份到杜家,就連一次李世民吃到一個進貢的甜瓜,覺得味道很好,便立刻分出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的墓前,進行祭奠。
每每談起杜如晦,他就忍不住傷心流淚,並對房玄齡說:&ldo;以前卿和如晦一起輔佐朕。如今朕只能看到你,卻看不到如晦!&rdo;
節哀吧,世民老兄!雖然如晦走了,但玄齡還在,你還在,特別的是魏徵這個鄉巴佬還在,貞觀長歌,還是在不斷地奏出更強的音符!
[房玄齡]
房玄齡,在儒家看來,是個標標準準的正人君子。
他父親病重,倍受折磨一百多天,房玄齡實實在在地做到了孝子的標準:他父親生多長時間的病,他就在床前伺候多長時間,盡心盡責,毫無怨言。
可惜孝子的父親還是駕鶴西去了,房孝子自然是嚎啕痛哭,居然五天之內滴水不進,差點就追隨先父而去。如此,可謂至孝!
然而,房玄齡卻並不是一個只知道讀死書,不問天下事的酸腐之人。
回憶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