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十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臣今日為陛下進講‘養心莫善於寡慾’。”
楊廷和一開口,很多人就愣了愣。
這些人當然都是想起了皇宮裡正在籌備的養心殿。
之前皇帝說要改建一座便殿,設定御書房作為批覆奏疏、舉辦燕朝、召對朝臣的所在,取名養心殿就是從孟子這句話來的。
而剛才王守仁雖然沒有多講心學的見解,但心學中的很多見解源流那就是遠追孟子觀點而來。
現在,王守仁剛從二程、朱熹這理學祖師爺的觀點進講,楊廷和又從孟子的言論開始進講,針鋒相對之意明顯。
自然而然,這也是因為楊廷和能夠先知道王守仁怎麼講。
這不公平,但楊廷和顯然不在意:都必須到經筵上來辯經了,何必假惺惺?
與此同時,這不就是經筵的意義嗎?楊廷和一邊跟王守仁辯經,一邊還在勸諫皇帝。
“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慾,雖人之所不能無,然多而不節,未有不是其本心者,學者當深以為戒。若多而不節,便如孟子所言:為富不仁。蓋天理人慾,不容並立。陽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於富也。孟子引之,恐為富之害於人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
不少人看向楊廷和的目光帶上了敬重佩服:殿試策問何以富國,你現在舉為富恐不仁的例子?
楊廷和肅容繼續:“孟子見梁惠王,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朱子解曰:仁義根於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人慾之私也。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循人慾,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
說到底,君子不因求利而害仁義,小人則唯利是圖無所忌憚。
“《樂記有言,欲未可謂之惡。其為善為惡,繫於有節與無節爾。人慾也未便是不好,《尚書有言,人心惟危。謂之危者,危險,慾望未墮之間。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非本惡,但或過或不及。故先賢諱曰:人之固有天理、人慾,此勝則彼退,彼勝則此退,無中立無進退之理。”
“知覺從口鼻耳目四肢之慾上去,便是人心、私慾;知覺從仁義禮智上去,便是道心、天理。欲修身而先正心者,便是去私慾、達天理。其要義,滅之一字。”
“蓋人人皆有道心存焉,此天命之性,故人人皆可為堯舜。然人人皆有人心作祟,此氣質之性,故子曰性相近而習相遠。天理人慾俱存一身。滅人慾而存天理,此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途;逞人慾而棄天理,則道心漸墮、正心無望、家國不存。”
“養心莫善於寡慾,寡便是節,便是滅。然天理人慾存於一身,慾望未墮之間,寡至何處可稱滅?飢食渴飲是天理,葛必欲精細、食必求飽美便是人慾。諸事依禮而行,則終至天理,蓋因天理之於一人為天命之性,之於萬民便是倫理,便是禮。滅人慾,存天命之性,循倫理綱常,則萬民之心盡正,天人得以合一。”
“陛下乃天之子,若果能寡慾,則終至於身存天理,天人合一。伏惟皇上明辨欲墮之危,寡慾而養心,心正後得身修,則聖天子為表率,天下莫不景從,家國得治,天下太平。”
朱厚熜儘量壓抑著心中雲裡霧裡間的萬馬奔騰:“……謹受教。”
以他來到這時代已經快兩年的習慣和積累,驟然間聽到這麼大段的闡述,也只能一知半解。
他現在正在思考其中的邏輯,不是為了搞清楚他講得到底有沒有道理,而是琢磨著這樣的發言是從哪裡辯駁王守仁“致良知”的方法的呢?
隨後他就看到左右兩邊的大臣裡,有好幾個甚至不顧經筵禮儀,深以為然地微微點頭。
有那麼幾個資深翰林學士甚至滿含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