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農民損失約法幣5000萬元以上。
合作券在開付過程中,也遇到諸多問題。首先,合作券的本位不確定,勢必引起定物價的混亂。閻錫山雖說合作券不是貨幣,只是產物的收條,但是,如何透過產物來定合作券的價格呢?閻錫山最初要用“虛本位”,確定合作券價格。不久改用“糧本位”,以糧價作比,把糧價固定下來,以穩定合作券的價格。但是,糧食價格因受市場、季節等影響,根本無法固定,合作券價格自然難以穩定。最後,他又實行“工本位”,即以生產一石小麥所需18個工,每工定為合作券10元。
閻錫山以糧、工等作為合作券的本位,認為糧價不變,工價不變,物價即不變,合作券價就可以長久穩定下來。實際上,無論是糧價還是工價都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建立在這種本位基礎之上的合作券價格自然也不可能穩定,勢必引起確定物價的混亂。
其次,接收物產,矛盾重重。閻錫山自噓合作券能“闢開造產途徑”,可儘量接收人民的產物。可是,閻錫山忽略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是否所有產物均適合社會需要?接收的產物能否全能推銷出去?實行的結果表明,有的生產小組因原料、技術等因素,生產不出社會需要的產品;有的則盲目地生產過剩產品;有的則粗製濫造,產品質量低劣,可合作社還得全部接收。這樣一來,更加劇了經濟的混亂,一方面大量的過剩產品堆滿了合作社的倉庫,另一方面人民所需的用品日趨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銳。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一、“克難”求存(9)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閻錫山又成立了“平價購銷處”,以法幣向蔣管區採購日用品,調撥各縣合作社銷售。這雖然緩解了供需緊張的矛盾。可是,又出現了新的矛盾:用法幣採購商品,用合作券兌換商品,而回收的合作券又無法兌換為法幣,導致資金週轉困難,無法繼續採購商品。以後,只好在合作社設立“供銷部”和“購銷部”兩個門市部,前者收合作券,後者收法幣,由各縣合作社自行排程。但這樣做還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合作社唯恐供銷部把外來商品賣出去無法清理法幣債務,將來貨一律交由購銷部出售,結果供銷部依然是山貨累累。
再者,合作券常常“匯而不兌”。合作券的流通受縣界的限制,一旦出縣即不能使用。閻錫山為此曾制定了“匯兌辦法,規定各縣合作社按合作券與法幣的比率,摺合成法幣,實行匯兌。但由於各縣“券”、“幣”比率不同,物價也不同,折算相當困難,時常發生“匯而不兌”之事。
“新經濟政策”是閻錫山在抗戰期間推行的一項重要經濟措施,對於緩減戰時經濟困難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用合作券曾收購了糧食3萬餘石。又如互助合作,實行專業化生產,在戰時特定的條件下,不失為一項應急之策。但是,閻錫山的“新經濟政策”從另一方面說,則給晉西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來晉西經濟基礎就十分薄弱,人民生活就相當艱苦,“新經濟政策”的推行,使人民生活更為艱難。
臺灣學者稱:“新經濟的實施,是從基層做起,由家家計劃到村村計劃,使人盡其力,力無靡費,所以在抗戰中的山西,可以說無閒人,無窮人,人人皆有工作,人人皆有生活。這不僅適應了艱苦抗戰的需要,亦是一個社會性的大改進。” 這種說法實際沒有考慮到如上所述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境況,因而是失之偏頗的。
“兵農合一”
1943年,本來形勢發展是很有利的,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中國的抗日戰爭也出現了轉機。然而,偏安晉西一隅的閻錫山,卻面臨著重重困難,兵員日益不足,補給也日趨困難。就拿閻錫山所謂的正規軍第61軍、第19軍和騎兵來說,每連官兵最多者不過六七十人,少則二三十人。 糧食補給愈來愈不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