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第1/2頁)
吳強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魂歸何方鄭和葬地之謎
2004年3月,南京某報報導&ldo;雨花臺區鐵心橋又現一座&l;鄭和墓&r;&rdo;,在鄭和研究學界激起了不小的轟動。雖然最後經過專家共同考證。證實鐵心橋明朝墓並非鄭和墓,該墓墓主是明守備南京司禮太監鄭強。不過,為什麼這樣一則報導會引起轟動呢?事實上關於鄭和的墓地及其生卒年月至今仍然是鄭和研究中的一大謎團。
關於鄭和的卒年,一般通行的看法是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理由是這一年跟隨鄭和出使的王景弘單獨出使蘇門答臘國,因此當時鄭和可能已死。上世紀三十年代,法國人伯希和在《鄭和下西洋考》一書中便曾提到這一點,並且認為當時國外流行的關於鄭和死於1431年的看法是錯誤的。不過也有人堅持認為,鄭和的卒年應該是宣德十年,根據是宣德九年十二月,皇帝命令罷採買營造諸使,鄭和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其內;至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備出缺,以黃福參贊南京機務,九月司禮監出缺,以王振為司禮監太監。他們之所以能夠繼任這些職位,正是因為鄭和已經去世。
另外還有人認為,鄭和死於宣德八年。因為根據明朝天順年間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記載,鄭和於&ldo;宣德庚戌(五年),欽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卒於古裡國&rdo;。而祝枝山在《前聞記》裡也記載道,鄭和的最後一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七年到達古裡,宣德八年回國,當年七月六日回到南京,而他就是死在回國途中。
那麼,鄭和去世後究竟葬在哪裡呢?上世紀三十年代,羅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說&ldo;鄭和墓在牛首山西南三里獅子山烏石村&rdo;。朱偰則在《金陵古蹟圖考》中談到他曾經在南京南郊遍訪鄭和墓而不得。解放後,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經過多年考察,於1964年公佈了鄭和墓的確切位置,是在今天江寧的牛首山風景區。該墓位於牛首山南麓谷裡鄉,當地群眾稱之為&ldo;馬回回墳&rdo;。整座墓坐北朝南,北對牛首山頂古塔,南望長江,風水極好。據傳說當年墓區還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等等。
不過根據清康熙二十二年所修的《江寧縣誌》所載,則鄭和墓又在牛首山西麓,而且由於鄭和&ldo;卒於古裡國&rdo;,因此該墳墓只不過是鄭和的衣冠冢。南京的鄭和後裔曾經提到過,回民的風俗是人死了以後三天內必須加以埋葬,並且以白布裹身,深埋而不附棺,如果死在海上,那麼必然舉行海葬。而且在當地還有這樣的諺語:&ldo;三寶下西洋,自身難保&rdo;,可見鄭和多半是死在海外,而遺體則不可能運回安葬。當時他的隨從中有一個叫&ldo;黑大人&rdo;的,很可能就是古裡當地的土著,是他把鄭和的髮辮以及衣物等等帶回南京,葬於牛首山,因此牛首山墓就是一個衣冠冢。
鄭和故鄉雲南省晉寧縣的鄭和墓
還有一種看法是,鄭和的墓址是在牛首山弘覺寺塔的地宮。這是一個融佛教和伊斯蘭教喪葬制度為一體的墳墓,出土文物十分精美,證明墓主生前具有較高的地位。不過根據墓中銘文記載,該墓主名叫李福善,是宮中御用太監。有專家認為,李福善就是鄭和。那麼鄭和為什麼用李姓呢?他們給出的解釋是因為牛首山還有明太祖李賢妃的墓,李賢妃是回族人,鄭和原本也是穆斯林,他追隨回族王妃,並冒用李姓,希圖藉此得到蔭庇,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過,關於鄭和墓地最吸引人的一個說法是說鄭和死於古裡國,而葬在南洋爪哇的三寶壠。今天印尼爪哇還有三寶壠、三寶洞,並且供有鄭和像,三寶洞旁還有三寶墩,相傳即為鄭和墓。但也有人提出,鄭和葬在三寶壠的說法僅僅是一個傳說罷了,不足為信,而現在的三寶墩其實是鄭和的副手王景弘的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