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作性睡病
[病案]關某,男,37歲,工人。患者自1963年起開始出現陣發性困睡症狀,初期症狀尚輕,僅表現為偶發性嗜睡,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逐漸加重。至1973年就診時,已發展為嚴重發作性睡病。患者主訴每當睡意來臨時,即感周身無力,無法自持,常不擇地點而坐臥入睡,甚至在工作場所如車間或機器旁突然入睡,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安全。
患者曾多次就醫,先後在多家醫院就診,經多項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腦電圖檢查等,均未能明確病因,最終被診斷為"發作性睡病"。期間嘗試過多種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治療等,但效果均不理想。為緩解症狀,患者曾調換工作,從原車間調至食堂工作。然而,病情仍未得到控制,甚至在售飯時也會突然病發睡倒,嚴重時曾連續睡眠三晝夜仍不解困倦。
[治則]宣發心陽,調氣活血。
[取穴]針心俞穴,針尖斜向脊突根進針5~8分後得氣,再行右旋弧旋捻針至針感傳導到前胸為宜,留針15一30分鐘,每日1次,6次為1療程,針6次後,睡病發作即停止,工作時精力充沛。為鞏固療效,再針13次而告愈。隨訪二年未見覆發。
[評析]發作性睡病是一種以不可抗拒的睡眠發作、猝倒、睡眠癱瘓和睡眠幻覺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現代醫學多采用興奮劑類藥物進行治療,如莫達非尼、哌甲酯等,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易產生耐藥性,且存在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等副作用,僅能取效一時,難以根治。
中醫理論認為,發作性睡病的發生與心陽不振、氣血失調密切相關。《素問·六節藏象論》明確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若心陽不足,則神明失養,導致嗜睡、精神萎靡等症狀。基於這一理論,採用針刺心俞穴進行治療,可振奮心陽,通達氣血,調節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在臨床實踐中,醫者採用針刺療法治療12例發作性睡病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具體治療方法如下:以心俞穴為主穴,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配伍神堂、魄戶、三陰交等穴位,每次選取1-2個配穴即可。其中,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為心之背俞穴,具有振奮心陽、安神定志的功效;神堂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魄戶穴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二者均可輔助心陽宣發;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上3寸,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具有健脾益腎、疏肝理氣的作用。
透過針刺這些穴位,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從而緩解嗜睡症狀。臨床觀察顯示,採用該療法治療發作性睡病,不僅療效顯著,而且避免了長期使用興奮劑帶來的副作用,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療過程中,醫者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治療方案。對於病程較長、症狀較重的患者,可適當延長治療週期,或配合中藥調理,以鞏固療效。同時,患者也應注意生活調理,保持規律的作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以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針刺心俞穴為主治療發作性睡病,是基於中醫理論的創新療法,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等優點,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每日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