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2/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的表現究竟怎樣,幾乎都是帶有顛覆性的新結論。
序言 誰任其咎(2)
書中一大鮮明的特點是,引用了範圍極為廣泛的原始史料,包括清政府的官方文書檔案;相關人物的文集、日記、回憶;時人的述評;同時也本著知我莫如敵的宗旨,大量參考了戰爭另一方‐‐日本的檔案。近年來,藉助網際網路這一便捷的溝通橋樑,甲午戰爭新史料的發現有了急劇性的擴充套件。而在史學界,過去一味偏重中國單方面的史料、較少綜合運用日本和其他相關第三國資料的研究現象,也逐漸有所改變。
有人說,缺乏史料的歷史研究,恰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可能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這些或早已存在、或新近挖掘的細節既是歷史研究所必需,同時我亦深切希望,它們可使讀者諸君在回顧這段歷史之時,能產生親身觸控那個時代的脈搏跳動之感。
另一方面,甲午戰爭史屬於軍事史範疇,以往的研究限於條件,很少能涉及和結合甲午戰時的軍事技術知識,而一個沒有軍事技術知識支撐的軍事史研究顯然會存在很多盲點。近年來,國內的研究者正致力於彌補這一缺陷。一些既往已有成論的歷史問題,在匯入專業知識進行分析後,出現了許多結論性的變化。這種新的變化,在本書中也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出版方將本書定名為《沉沒的甲午》,甲午年對於那時的中國,的確是一個九州沉淪、萬馬齊喑的歲月。原本舉國皆醉、沉浸在天朝上國虛驕氣裡的中國社會,遭遇了當頭棒喝,這段中國在近代化改革道路上跌倒的挫折故事,拿到正處在現代化改革道路上的今天來看,或許能讓人產生更多的感觸。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