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悅
2009年
12月3日於山東威海
導讀提要(1)
俄國太子在琵琶湖遇刺一事,撩動了日本敏感的神經,經此之後,在這個危機感極強的國度內,向外擴張的呼聲日益高漲。1894年,朝鮮國內爆發東學道起義,日本以此藉口,以詭譎的外交手段,將清廷拖入局中,意圖就此吞併朝鮮。中國在最初雖以&ldo;老大&rdo;姿態應戰,然而在朝鮮境內、中國東北、黃海及遼東各地大戰均接連以失敗告終。日本擊敗中國,上演蛇吞大象的一幕,甲午一戰的戰果著實令世人為之大跌眼鏡。
&ldo;寄海署(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日本屢請我兵船往巡修好,現派海軍提督丁汝昌統&l;定遠&r;、&l;鎮遠&r;、&l;致遠&r;、&l;靖遠&r;、&l;經遠&r;、&l;來遠&r;鐵快船,於五月二十日開赴日本之馬關,由內海至東京晤李公使(李經方),再商定巡閱沿境各口,事竣並順閱大阪、神戶等處。據李使回電,已轉致日外務省照料,請代奏。鴻。&rdo;[1]
1891年6月30日,位於日本本州東南的神戶港彩旗飛揚,禮炮齊鳴,當地政府和日本海軍的大批官員在岸上翹首迎候。港灣入口處,一隊龍旗飄飄的戰艦,正緩緩地駛來。
應日本政府邀請,清政府派出北洋海軍軍艦正式出訪日本。從6月30日到8月5日,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迎著東瀛夏季融融的暖風,丁汝昌率領北洋海軍訪日艦隻穿行日本內海,先後訪問了神戶、橫濱、東京、長崎等城市、港口。期間日本天皇親自接見慰問,華胄貴族、政府要員、海軍將領、地方縉紳更是紛紛設宴款待,氣氛極為親密融洽。既往兩國間的種種不快,似乎隨著相逢一笑,就此永遠化作了歷史。
上述的一幕,對現代中國人來說,可以說會覺得非常陌生和根本意想不到,乃至無法理解。近代從&ldo;琉球事件&rdo;開始,就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日本,為什麼突然演出這麼一幕?既然出現了這段中日交往的蜜月期,為什麼幾年後還會發生甲午戰爭?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要追溯到北洋海軍1891年訪日的一個多月前,日本風光秀麗的琵琶湖畔發生的意外事變。
世界進入英國人統治海洋的19世紀後,遠離地區的抗衡。工業文明中心的東亞,處在一種獨特的博弈格局中。老大帝國中國,儘管周邊的琉球、越南、暹羅等屬國如落葉般片片凋零,然而借著洋務自強運動在磕磕絆絆中勉力推行,外在也儼然是一隻正在甦醒中的巨龍。中國東南海外的日本,雖然小國寡民,土地貧瘠,但是船小調頭快,在自上而下的明治維新中,已經變為遠東不可忽視的新興強國。中日兩國圍繞琉球、臺灣、朝鮮問題,時有摩擦,日本視中國為假想敵,中國稱日本是肘腋之患,雙方間以海軍為代表的軍備競賽之激烈,一度令某些歐洲國家都為之咋舌。 導讀提要(2)
在中日兩國之外,海上連檣而來的英、法、德、美等國,也紛紛在東亞落子布陣,佔有、鞏固各自的利益。
更不容忽視的則是第三股勢力‐‐俄國,橫跨歐亞大陸的俄國既有歐洲國家的外表,同時又是一個在歐亞兩大陸都有利益索求的雙頭怪鷹。眾所周知,俄國的遠東地區,大部分是苦寒的莽莽荒原,不利於殖民耕種,而且缺乏通往太平洋的常年不凍良港,猶如一個軀體龐大、但總是自感飢腸轆轆的莽漢巨人。俄國對拓展遠東的疆域有一種極為迫切的需求,與俄國疆界相鄰的亞洲弱國朝鮮成了其志在必得的目標,而這又必然與朝鮮的宗主國中國、同樣對朝鮮虎視眈眈的日本產生矛盾,儼然是東亞的一出近代三國演義。
為了對遠東這塊各國勢力消長還不明朗的土地有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