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名將含冤 (第2/8頁)
米洛店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審,其實也只是給自己一個面子,給柴大紀一個面子罷了。
諸儒聽了,也一一感嘆良久。孫星衍道:“老師,學生見識淺薄,竟不知朝中之事,竟如此難解。”
王傑道:“淵如,老師這件事,一定再去皇上那裡,求個說法,若是老師也不說話了,只怕……只怕……”其實他也清楚,自己的話,用處不大,此時所能做的,也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諸儒又談了一陣,便漸漸散去。這年七月,朝廷終於宣佈:柴大紀縱兵貪瀆之罪成立,即日問斬。
柴大紀之事,反對最激烈的,自然還是王傑,這次朝會聖旨宣下,王傑當即為柴大紀辯護,認為眼下證據不夠定罪,請求乾隆暫緩行刑。
可乾隆卻只說道:“王傑勞苦功高,這幾日也累了,下去好生休息吧。”隨即散朝,王傑的話沒有起到一點作用。
王傑想起這事,既鬱悶,又惱怒,他最不解的,不是乾隆執意處死柴大紀,而是他為柴大紀辯護之時,同為軍機大臣的董誥,竟然一言不發。
眼看次日柴大紀即將問斬,王傑按捺不住,便去了戶部,一到戶部,便對著董誥問道:“蔗林,柴將軍的事,你也是大軍機,卻為何自始至終,不出一語?”
董誥倒是頗為客氣,給王傑找了上座坐下,又親自備好茶水,道:“偉人兄,你我畢竟不同,有些事,我不能像你那樣做。”
“這是你一句話不說的理由?”王傑聽著,更為惱怒。
“我並非一言不發。”董誥似乎非常平靜,道:“偉人兄,這其中緣由,難道偉人兄看不清楚麼?按那嘉勇侯和德成的奏報,只有些無知小民,說柴將軍縱兵虐民,所謂貪墨之事,更是查來無據。我等會審之時,這些我便瞧得清楚,會審次日,我覲見皇上時,便將這番話說了與皇上聽。”
“我也知道,皇上之所以這樣想著處死柴將軍,一大半原因在嘉勇侯身上。故而我也和皇上提起,既然嘉勇侯和柴將軍不和,那不如暫且認下一半罪名,這樣柴將軍必不得死,大抵只是遣戍伊犁,亦或黑龍江罷了。待得一兩年上,嘉勇侯氣消了,又或柴將軍能立些戰功,再翻了此案出來,到時候只說證據不足,德成捕風捉影,也就過去了。總是既保了柴將軍性命,又安撫了嘉勇侯。”
“只是當日皇上聽了我的想法,也和對你一樣,沒說我的意見對錯,只是點點頭,就讓我退下了。其實我也想著,皇上那個態度,說不定柴將軍有救呢……只是,沒想到後來竟然還是沒有作用。”
王傑聽董誥這樣說明事情緣由,火氣自也消了不少,他深知董誥作風,平日上疏納諫,從來只是面陳,不用奏本,家中也不留底稿。可想到董誥如此,也難免被人誤會,道:“既然如此,你與我一同進言便是,我知你個性,倒也罷了,旁人不知,還以為你是那尸位素餐的庸臣呢。”
董誥道:“偉人兄,你吏事、學行、文才三者,無一不精,眼下身居相國之位,也無需結黨。故而在朝中,大家敬你重你,你上言陳奏,也沒有那些閒言碎語。可我畢竟與你不同,我入六部之前,只有翰林的經歷,尚不足自立於這朝廷,若是我與偉人兄同氣連枝,只怕,其他朝臣不僅不會聲援柴將軍,反而會說你我黨同伐異。”
“自前明亡了之後,本朝士人眼見明亡,便深以為鑑。可世人所言明亡因由,其一便是結黨,其二便是上言取名。若朝會之時,我處處和你共同進退,只怕我結黨之名,是躲不掉了。若是我凡有需進諫之事,都像你一般當廷直言,旁人不僅不會說我正直,反而會說我沽名釣譽。偉人兄才行高絕,方不用忌諱這些,可我就不同了。”
王傑道:“蔗林,若你有所顧忌,那何不多找些人,一同上疏進言?或許皇上看著公理自在我等之心,就會明白過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