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二分明月 (第4/6頁)
米洛店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酒失言,一度引得乾隆不快。但乾隆並未在意,只讓王傑歸鄉守制,卻無責罰。這時距離王傑離開朝堂,又已過了兩年有餘,想著三年之喪,時日漸至,王傑也可以迴歸朝堂,重任要職了。但如果梁國治的位置真的出缺,王傑能不能補上,謝墉和朱珪卻都沒有信心。
朱珪道:“韓城兄才幹,遠在我之上。他早年家貧入幕,尹繼善尹文端公,陳宏謀陳文恭公幕府,他都去過。尹公陳公,當年督撫方面,乃是天下聞名的能臣,韓城兄在他二人幕中,日常操持庶務,一向得體。是以他未中進士之時,皇上已知曉他名字。後來見了他殿試卷子,想著陝西這許多年也未出一個狀元,便點了他做狀元。韓城兄晚我十三年登科,官品卻在我之上,但即便如此,我也心服口服。”
謝墉笑道:“石君,你十八歲進士出身,國朝之內,也算一絕了。不過,石君這些年教嘉親王讀書,皇上應該是很看重你了,可石君,你這些年了還是二品,也是可惜。”其實謝墉也是二品,但他的舉人功名是乾隆第一次南巡時恩賞賜予,比一般的進士略遜一籌,想登臨一品,眼看希望不大了。故而他年紀雖長,卻已無進取之心。
嘉親王是乾隆第十五子永琰,雖然在兄弟中次序較低,但乾隆登臨帝位,已有五十一年之久。之前年長的皇子,此時已漸漸亡故,永琰反而很有希望成為新君。可朱珪聽謝墉說來,卻並無絲毫喜色。
“或許……正是因為我做了嘉親王的老師,升遷之事,才耽擱了吧?”朱珪笑道。但想想王傑,也不免有些擔心:“韓城兄眼看著,也該回來了,至於以後的事,就並非你我所能參決了。”
二人都清楚,能決定王傑命運的,只有乾隆一人。對於一品大臣任命,乾隆向來專由己意,若是朱珪和謝墉這個時候去保舉王傑,只怕適得其反。二人也不再多說,謝墉又問起些京中婚喪之事,便也離去。幾日之後,謝墉到了揚州,再一次登臨阮府。
阮家眼看謝墉再次大駕光臨,自然盛情出迎,茶點果脯,一一齊備,又忙請得謝墉入了正堂,坐了主位。謝墉也不好拒絕,便道:“伯元,湘圃先生,既然各位盛情款待,我也不好違了各位心意。只是,這禮尚往來,方是人之常情。伯元、湘圃先生今日這般款待,若有為難之處,儘可告知老夫。伯元,你在我幕中時,我便覺得這次秋闈,你必定中式,果然中了!只是這江南第八名,哈哈,可比老師所想,又要高出一籌了!”
阮元笑道:“老師過譽了,其實是學生誤打誤撞,平日研習之時,曾和一位好友切磋過《鄉黨圖考,受益良多。不想今番頭場第一道試題,便是《論語的‘過位’。是以準備更為充足,若是換了別的題目,只怕學生又要費上一番心思了。”
謝墉道:“伯元啊,這《鄉黨圖考,近年來可是海內名作啊,你識得,難道別人便不識得?你可知今年江南這一榜裡,有多少已經成名的才子名士?陽湖孫淵如,山陽汪瑟庵,這也是我督學之時,親自栽培的後學。我本想著你不過二十三歲,雖說天賦過人,可讀書的時日總是少了些,沒想你拿了江南第八名,哈哈,看來老朽之前,也看低了你啦。”
想到這裡,也想起勸阮元會試之事,道:“伯元,我在朝中日久,這新科進士,每年江南能中式多少,我心裡有數。依你眼下的名次,雖然不敢說必定登科,也總是大有可為啊。不知伯元可想過進京會試一節?老夫這次督學任期已到,正要北返,若是伯元願意,和老夫同行如何?”
阮元自然也正在考慮這些,這幾日雖仍然猶豫不定,卻也給江寧的胡廷森送了信過去,想問問老師意見。他也準備挑個合適的日子,去看看李晴山。二人學識資歷俱佳,想來可以給自己不少建議。聽這日謝墉一說,會試雖然困難,也不是全無希望。便道:“老師言重了。學生年紀尚輕,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