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米爾斯留下的遺產就是美國的傳教活動有效地組織了起來,它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他對國外傳教活動所起的作用,就好象約翰&iddot;雅各布&iddot;阿斯特之於毛皮貿易一樣,他們都是傑出的促進者和組織者。
美國的海外傳教活動深入所有各個人洲,並在國內得到千百萬人的支援。這些傳教活動還獲得其他一些令人難忘的幹才的參與,其中包括才能卓越而引人注目的艾多奈拉姆&iddot;賈德森。此人在安多弗參加米爾斯的兄弟會,是美國海外傳教士理事會一八一二年派往加爾各答的第一批傳教士之一。他在船上潛心閱讀了有關浸禮問題的神學著作,準備會見英國浸禮會傳教士威廉&iddot;凱裡。結果,賈德森和妻子皈依了浸禮會的教義。他辭去美國海外傳教士理事會(信仰公理會教義)的傳教工作,敦促成立浸禮會海外傳教會,並成為該會的第一個海外傳教士。賈德森夫婦來到他們自始至終最熱愛的傳教地區‐‐緬甸。他在那裡研究緬甸語言並在那裡開始他的事業,這個事業主要是以物質生活艱苦和學術成就卓越而著稱,並非以其改變人們信仰的活動而聞名。英緬戰爭爆發後,賈德森雖由於身患瘧疾,體質虛弱,仍被囚禁在緬甸監獄,受到嚴刑拷打,並有一年多時間帶著五副重鐐。賈德森的妻子和兩個襁褓中的女兒都在迫害中死去,但他卻繼續留在緬甸傳教,直到一八五○年去世。賈德森在緬甸工作了二十年‐‐用緬甸語佈道,把聖經全部譯成緬甸文,編纂博學的語法,並幾乎完成浩瀚的緬英詞典。儘管他花了五年時間才使第一個緬甸人皈依,但他去世前已領導著一百六十三個緬甸傳教士,而緬甸教會則已擁有七千名教徒。
幾乎在世界各地,勸導人們皈依宗教的工作都進展得很慢。一位傳教士在非洲工作了十一年,才使一個人皈依基督。教會在印度西部的馬拉蒂傳教二十一年,死去的傳教士數目超過了皈依教會的印度人。
然而,僅僅宗教皈依並不足以衡量美國人在海外努力傳教的意義。傳教已成為神化美國民主和美國生活標準的一種手段。況且在整個十九世紀,海外傳教活動實際上有助於使美國國內人民的生活蒙上一層真真實實的宗教色彩。教育在美國國內已成為一種世俗性質的宗教,而在海外則是傳教的一種手段。美國的傳教士把教育的福音帶到世界最偏遠的角落。他們用美國人的錢建起了各種各樣的學校。捐獻這些錢的美國人形形色色,錢數也有多有少。例如,約翰&iddot;富蘭克林&iddot;古奇爾是賓夕法尼亞一個衛理公會的教士。他娶了馬裡蘭一位富家閨秀為妻,便協助建立巴爾的摩女子學院(後稱古奇爾女子學院),後來又率領教育傳教團到遠東。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他支助了印度當地的一百二十所小學,在朝鮮建立了第一所教會學校,還在中國和日本協助創立教會大學。到一九○四年時,他投入這些專案的資金已達二十五萬美元。
美國最傑出、最老練的教育傳教士中有一位叫賽勒斯&iddot;哈姆林。他出身緬因州一個農民家庭,開始時跟銀匠當學徒,後來自學神學,並進入鮑登學院。隨後到班戈神學院就學三年,準備做一名傳教士。美國海外傳教士理事會派他去土耳其辦學。他於一八四○年在君士坦丁堡郊區的倍貝克開辦了一所學校,並擔任該校校長達二十年之久。據哈姆林說,在傳教士進行工作的那些遙遠地區的文化中,&ldo;幾乎一切都象一團亂麻&rdo;。因此,他認為,傳教士的世俗目標和宗教目標是不可分割的。在那裡,一切都迫切需要&ldo;解決&rdo;,而只有美國基督教傳教士才能辦到。他帶來全新生活方式的福音,目的不僅是使個人皈依基督,而且要把鐵鍬、鐵犁介紹給&ldo;異教&rdo;徒,使他們學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