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全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應地,為農產品提供市場,吸收鄉村的剩餘產品,同時向鄉村提供手工業品,滿足鄉村市場的需要,進而形成與鄉村之間的密切聯絡。另一方面,奧斯曼帝國的城市大都分佈於商路沿線。安納託利亞的伊斯坦堡、布林薩和安卡拉,巴爾幹半島的埃迪爾內,埃及的開羅,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和阿勒頗,伊拉克的巴斯拉和巴格達,皆為奧斯曼帝國的貿易樞紐。伊斯坦堡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具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發達的區域性貿易。保證伊斯坦堡的物資供應,是蘇丹政府的重要職責。伊斯坦堡地處東南歐與亞洲以及地中海與黑海之間,系東西方之間過境貿易的交匯點。歐洲的紡織品和東方的香料構成伊斯坦堡過境貿易的首要內容,商旅駝隊頻繁往返於伊斯坦堡與伊朗、敘利亞、伊拉克、中亞之間。馬爾馬拉海東側的布林薩(bursa)也是安納託利亞的重要商業據點和東西方之間的商品集散地。1340年,烏爾汗在布林薩建成大型的巴扎。此後,布林薩的人口迅速增多,1485年約5 000戶,1530年增至6 350戶,1580年達到12 850戶。伊朗的生絲、歐洲的毛紡織品、埃及的糖和印度的香料,是布林薩市場的主要商品。
城市作為奧斯曼帝國的重心所在,具有經濟、政治、軍事和宗教的多重功能。伊斯坦堡無疑是奧斯曼帝國最大的城市,然而1453年穆斯林攻陷此城時,人口不足5萬。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當政期間,以歸還財產和給予信仰自由作為條件,吸引出逃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重返故里,同時下令從魯梅利亞和安納託利亞遷4 000戶家庭移居伊斯坦堡,遷3萬戶農民移入伊斯坦堡周圍的35個無人居住的鄉村,以保障伊斯坦堡的農產品供應。1453‐1481年,奧斯曼帝國在伊斯坦堡新建清真寺209座,學校24所,公共浴室32處,客棧和巴扎12處。1477年,伊斯坦堡的總人口接近10萬。16世紀初,伊斯坦堡的人口達到40萬,成為當時歐洲和中東最大的城市。16世紀末,伊斯坦堡的人口增至80萬,其中40系非穆斯林,主要分佈於加拉塔(galata)地區。熱那亞人曾經是伊斯坦堡最大的商人群體。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廣泛征服,希臘人以及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逐漸取代熱那亞人的地位。希臘人在包稅、大宗貿易批發和航運領域獨佔鰲頭,加拉塔區幾乎成為希臘商人的世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