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尼日的經濟越來越差,本世紀甚至在開倒車,最後變成了全球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了)。
從1984年開始,尼日政府就開始一面向世界祈求幫助,一面發動人民進行自救,組織群眾在有水源的地區開渠引水,開挖水井,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進行灌溉,而這個時候他們大力發展旱季作物,因為旱地作物耗水量肯定是要比水稻等作物要低得多的。
而在這一過程中,當時還算是不錯的尼日政府提供了差不多3。5億西非法郎的資金扶持,然後利用美國人提供的優質種子,將大部分不適合種水稻的地方種上了旱地植物,而政府為了鼓勵生產,還大幅度的調低了稅收,農業稅下降到了10%,農民只需要繳納一年收成的1/10的糧食給政府,就能夠免費的從政府那邊獲得最優質的種子(免費哦親!)
不僅如此,政府還會將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到那些有條件進行種植的荒地進行開墾,開墾之後的收穫全部歸個人所有,政府還無償的提供糧食、種子、農具甚至是資金,幫助他們去發展。
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刺激之後,老百姓們的積極性非常高,到處都是開墾的荒地,到處都是旱地,到處都種滿了糧食。
尼日的糧食緊缺情況因此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因為擴大了旱地的種植面積,所以尼日的農業糧食產量增加了10餘萬噸,等於是多出來了足夠百萬人食用的糧食了,他們一度成為西非乾旱國家裡面的糧食淨出口國。
不過,有一句話叫做樂極生悲!
旱地開墾的多了,糧食雖然產量收穫增加了,但是卻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水土流失嚴重。
尼日上世紀的時候面臨的土地沙漠化情況應該來說遠沒有現在這麼嚴重,當時的雨季的時間還很長,地面水和地下水都十分的豐富,加上國家的人口較少,1965年的時候尼日只有365萬人,所以糧食需求不大,各地的荒地很多。
所謂的荒地其實就是長了很多植物,什麼草本植物,小型灌木、多肉類植物和大型喬木和灌木叢等等植物。
這些地方植物可以生長,農作物當然也可以生長,所以後來都被開墾成了旱地,不過這些旱地開墾了之後,這些植物就全部被破壞掉了,而種上去的莊稼根本就代替不了原先的那些植物,每到雨季的時候,裸露的地表就會受到雨水的沖刷,土壤流失的非常快,而隨著厄爾尼諾現象的越來越嚴重,非洲的乾旱情況也持續加重,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張的速度增加的很快,於是尼日北部的地區便漸漸的變成了沙地、荒地最後變成了沙漠。
二十多年過去了,今天的尼日已經跟八十年代的尼日完全不同了,人口翻了四翻不說,耕地面積卻下降了,而全國可耕種的面積也下降了,北部的地區不只是不適合耕種了,也同樣不適合放牧了,牧民們南遷還加劇了民族矛盾……
原先的第二大省阿加德茲慢慢的沒落了,人口大量的南遷,三十年的時間裡面,首都尼亞美的人口增長了八十多萬,這個速度在西非國家的城市中高居榜首,可見其國內的條件惡化之快。
而接踵而至的內亂使得尼日高效的政府也被摧毀了,所以從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援也不見了,因此,在這個地方還能夠看到一片片的旱地,林全覺得很稀奇。
“老鄉,這邊為什麼不種紅薯啊?”
紅薯是窮人的朋友!這句話不知道是誰說的!但是林全認為他很有道理。
紅薯這種植物屬於旋花科類植物,生長範圍廣,生存條件要求不嚴,它可以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很多地區,生長週期一般在四個月到五個月左右,基本上跟水稻差不多,但是產量很高,至少比水稻要高。
紅薯的根莖葉之中,根就是果實,是主要的食物,而葉子和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