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去,他要去測量一下那個下風口的寬度和坡度了,在山坡上種樹需要考慮的東西比在平地上要多一些。
尤其是這邊還都是沙漠地帶,樹苗的存活不能只靠地表水,需要考慮地下水層,而山坡位置和坡度,使得種在這上面的樹苗距離地下水層會比種在平地上的樹苗更遠一些,簡單來說,就是存活率更低一些。
這個下風口的位置不是很寬,但是地面很不平整,林全大致估算了一下,差不多種上去2萬棵白楊樹就足夠了,這邊的條件其實說起來也不算是很差,至少旁邊有一條卡魯河,這條河比泰盧河要小一些,但是因為更加靠近南部,所以降雨量更加的豐富,因此卡魯河冬天是不會斷流的。
這就等於是為在這裡種植提供了水源,有了水源,事情就要好辦多了,因為卡魯河的位置在河谷裡面,所以可以直接引水過來,挖一條渠道就行了,如果人力足夠的話,林全感覺即便是不用等到春天,在現在,哪怕是在冬天,也都是可以在這邊植樹的。
這邊還有一些村莊,村莊看上去破破爛爛的,不過裡面還有幾縷炊煙升起,這說明這個村子裡面還有人居住的,而他們在卡魯河的河灘上還有一些薄地,林全去看了一下,發現他們種植的東西比較雜,玉米、高粱、小麥、木薯等等旱季作物在這邊都能看到。
這讓林全感到嘖嘖稱奇,因為種植的農作物的品種越多,管理起來也就越困難,而這邊居然種了這麼多,搞不懂那種地的農戶是怎麼在想的。
第一百二十一章 旱地禍福兮
其實尼日的農業並不是一直這麼差勁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的時候,非洲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得很多國家的糧食紛紛減產,這其中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震驚非外的非洲特大幹旱氣候災難,導致了西非諸多國家糧食收成被腰斬。
而這種週期性的乾旱後來被證實跟厄爾尼諾現象有關,非洲差不多每十年,都有經受一次乾旱,所以為了應對這種極端的乾旱條件,尼日政府開始鼓勵百姓們種植那種可以在旱地生長的農作物,以減少對水田的依賴。
這一政策一開始的時候不是很受到大家的重視,因為水田的產量更高,大家如果不是腦袋有病,沒人會放棄水田,而旱地則根本沒人重視。
不過天有不測風雲!
在1984年,尼日全國發生了有史以來的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乾旱情況,整個國家北部的數十萬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噬,而當年尼日的年降水量較正常年份下降了70%,因為乾旱缺水,所以這一年的農作物產量大幅度的下降了60%,另外還有超過70%的家禽和牲畜因乾旱缺水而死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除了歐洲和美國等發達國家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用人力和牲畜進行耕種的,尼日一個非洲小國,自然也是如此,因此這一年的乾旱給他們造成的打擊非常的巨大,因為他們的牲畜損傷很慘重。
而種田是需要牲畜的,大型的牲畜比如耕牛,都是非常難以養活的,一頭合格的耕牛成長起來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期間需要精心的照顧,還要時刻注意衛生防疫狀況,畢竟尼日也屬於瘋牛病爆發國家。所以70%的牲畜死亡對他們影響很大!
也因為這一年的乾旱,使得整個國家的根基都動搖了,以農業立國的國家,農業就是他們的根基!
而農民的土地沒了,牲畜也沒了,基本上等於是失去了謀生的手段了。
因此,國家適時的推出了鼓勵種植旱地作物的政策,並且還會提供資金扶持,甚至還會派人上來幫扶(多說一句,尼日內亂之前,國家剛剛獨立的那一會,法國人留下來的老底子其實還不錯,不過後來慢慢的就垮掉了,再加上內亂和武裝衝突,以及像是吹氣球一樣高速增長的人口,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