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能坐九個人;能坐十個人,絕對不能坐十一個人。此乃大忌。這就是規矩。只能少,不能多。如果有一二個人沒座位了,只能在下面的桌子上隨意安排,絕對不能往正席上安排。
以前,村裡有過這麼一個笑話,舅舅和妗子還在大門外等迎親的人來接,院裡已倒滿酒開了席,舅舅一怒之下,推門進去,二話沒說,就把飯桌給掀了,弄得人們半天都沒醒悟過來。之後,才出來好多安慰發怒的人。由此可見,禮節在村裡人眼裡,比他們的性命都重要。
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有幸看到邢眉壽老先生編纂的一本書,書名叫《婚喪喜慶應酬大全》,書中彙集了這位老人多年辦事宴的經驗及體會,他老人家還擔任著忻府區民俗研究會會長的職務。尤其是在婚喪民俗方面,他老人家有著比較權威的實際操作經驗。
根據多年安排婚喪席位的體會,他老人家總結出這麼一條規律:長幼有序,親疏有別,輩份高低,互相謙讓,先上表,後下表。
如:婚事以主婚人為主,正席為配偶的主子家,也就是其內兄或內弟,次席為主婚人的主子家,也就是其表兄或表弟,陪首席的是主婚人自己的至親,也就是自己的姐夫或妹夫,陪次席的是主婚人的連襟。
如:喪事以死者的主子家坐正席,配偶的主子家坐次席,坐了首席的至親配次席,坐了次席的至親陪首席。
另外,他老人家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席方法。現摘要於後,以備村*用。
首先,主持人站在綵棚前面,面向棚內宣佈:以棚內正對面貼“喜”字,或者是貼“奠”字為中,左右分開,以主持人為標準,主持人舉右手為首席,舉左手為次席,首次席每桌坐四人,其它各桌坐五人。
然後,坐首席的親戚站到綵棚前面,總管與戚人作揖,戚人與總管還禮。然後總管攙扶著戚人從棚口前面向裡走,從中線到右面坐首席;坐次席的戚人也是如此,從中線到左面坐次席。陪首次的戚人,從棚口前面向裡走,從中線繞到座位上。然後,總管從綵棚前面向中線走,給首次及陪首次的各位戚人斟酒。斟酒時,總管只需站在首次中間給各位酌酒即可,無需繞圈。
如果是喪事,總管還要給首次及眾戚人行拱手禮。方法是:總管退步至棚口,行拱手禮三次後,眾戚人可坐回原位。總管行禮時,眾人都要起立。然後開始用餐。
在村裡還有這麼一個規矩,就是吃飯之前,所有晚輩都要出席,給自己的至親長輩行禮,也就是來到長輩座位前,高聲叫應之後,雙手作揖,算是尊敬。 。 想看書來
有關喪事的幾個名詞解釋
有關喪事的幾個名詞解釋
初終:家有病危之人,應將病人由臥室移至正庭堂,臥以靈休,名叫初終,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亡者年齡在五十歲以上,並且有子孫者,稱之為壽終)正寢。如亡者為男性,則稱壽終正寢。如亡者為女性,則稱壽終內寢。先給其穿背心,村裡人稱背心為“腰子”。然後給其穿壽衣。病危之人停止呼吸後,先將亡人放在門板上,子孫跪在地下燒下炕紙,這時不能哭。
注:據忻州權威的事宴專家董建文介紹,所謂正寢與內寢之別,是指亡者屍體停放的方向或方位。如亡者為男性,屍體停放方位為正對門口,人稱壽終正寢。如亡者為女性,屍體停放方位在門口側面,人稱壽終內寢。
入殮:舉屍之前,整理死者服裝,上身穿五件,單數為宜。鋪紅蓋綠,以綢掩屍。一至三天而殮,入棺,蓋棺曰柩。孝子跪在旁,地上鋪幹穀草,雙手拄“哭喪杖”哭泣,頭輕輕觸地。
掛孝:喪家在大門頂旁懸掛白紙,數量為死者年齡,再加天地各一。亡父在左,亡母在右。村裡人也叫“歲頭紙”。
訃:即告示。死者家屬或單位,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