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英屬奈及利亞引進非洲籍契約工人。
中國政府歷來反對西方人在華拐賣勞工,所以勞工處在甲午戰爭前夕僅僅從江蘇、福建和廣東沿海引進了5000多名華工,之後便停止了在中國“開展業務”。
印尼人在體力和智力都不如中國工人,因此被勞工處直接否決。
之所以最終決定從非洲引進契約工人,主要原因一個是當地人口豐富,並且缺乏有效的政府管制,英屬奈及利亞當時並未成為英國保護地,而僅僅是由皇家尼日公司在經營,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壟斷沿河的棕櫚油貿易——按照柏林條約的精神,這種阻礙自由貿易的做法是不允許的。所以,他們對德屬西非種植園在當地大規模招工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此外,由於波茨南猶太人日益來到德屬西非開墾種植園,大量女工被種植園吸收,但是男工一般被認為懶惰而遊手好閒不受待見。這種情況下,勞工處按照全世界通行的辦法,靠一壺烈性酒和一張字據便把大量的黑人勞工運到了德國的各大煤礦,其後的生產和生活均由軍方進行統一的管制。
1894年,勞工處從外國引進的勞工總數為5萬人,1895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達到10萬。
瓦德西樂觀的估計,到1900年在德國工作的外國勞工的總數將達到50萬。
和那個年代亞洲和非洲普遍存在的飢餓相比,在德國工作的這些工人起碼是能吃飽飯的。
所以,契約工人雖然有名義上的工資,但是卻基本拿不到手裡,這是那個時代的通例。因此工資可以忽略不計,他們的食物成本大約每年100馬克,再加上組織管理和運輸費用,使用一名契約工人一年的成本是120馬克,其工作效率和僱傭的德國礦工相當,而後者提供食宿的情況下,一年的工資平均為480馬克。
在這種情況下,勞工處從中獲得的利潤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將差價中的一半返還給礦方,10萬名工人一年下來依然可以賺取高達2400萬馬克的淨收益。
引進非洲契約工人的做法對於德國社會經濟的影響是及其重大的,西里西亞和魯爾區的礦工們為此阻止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遊行。對此,瓦德西一方面動用軍隊進行了嚴厲的鎮壓,另一方面他接受自由黨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每週60小時工作制。這一舉措比歷史上提早了5年。
由於此時德國經濟蓬勃發展,建築工人尤為缺乏,工作時間的縮短又加劇了各大城市的“用工荒”,所以失業的礦工並不難找到一份新的工作。而且加上各大煤礦在接受勞工處“整體改制”前會給辭退的工人發放高達半年的失業津貼,因此罷工事件慢慢消失了。
對德國的另一顯著影響體現在經濟方面,引進契約工人後,煤礦的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魯爾地區每噸煤炭的出廠價從13。6馬克下降到11馬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這使德國煤炭在和英國煤炭的競爭中首次具備了成本優勢——加的夫裝船的普通煙煤的出廠價格一般在9-10先令,摺合11。8馬克。
勞工處以軍隊特有的嚴格和高效,在瓦德西政府的支援下,經過短短一年時間便完成了對魯爾、薩爾和萊茵蘭地區所有煤礦的整合,德國萊茵煤業卡特爾宣告成立。
作為魯爾地區,同時也是全德最大煤礦和內河航運業老闆的施廷內斯成為該組織的第一任主席。雄心勃勃的施廷內斯在走馬上任的第一週便被瓦德西引薦給威廉,瓦德西此舉在於向威廉展示自己的功勞,而威廉也樂意傾聽。
在波茨坦的無憂宮,胡-施廷內斯滔滔不絕向威廉講述了勞工處對於德國煤礦業的巨大幫助,並信誓旦旦的表示要領導德國煤炭企業在三年內把英國煤排擠出柏林,五年內擠出漢堡和不萊梅。
威廉雖然覺得施廷內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