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炳輝、鄭寅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興登堡‐魯登道夫軍事專政
開戰初始,統治集團為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尚能推行立憲政治,接受 社會民主黨右派提出的所謂&ldo;民族民主主義&rdo;新路線。如在 1914 年 7 月 25 日,普魯士國防部明令:人身、新聞、集會結社等的自由應繼續保持,儘量 限制建立和運用軍事法庭,社會民主黨報刊可在軍隊內部發行。按照貝特曼 的說法:若不與組織起來的工人合作,德國就無法進行這場戰爭。議會的權 力(儘管是有限的)仍起作用,議員的豁免權得到尊重。
然而,戰事的一再失利與國內的反戰情緒,使&ldo;民族民主主義&rdo;新路線
和帝國憲政再也難以維持了。興登堡、魯登道夫執掌軍權以及&ldo;興登堡綱領&rdo; 的發布,標誌著在德國公開實行軍事專政。
1916 年 8 月底,最高統帥部以發布戰事命令的形式公佈了魯登道夫起草
的&ldo;興登堡綱領&rdo;。其中心思想是,實行&ldo;軍部獨裁&rdo;。綱領規定:推行&ldo;強 制措施&rdo;,加快軍火生產,增加勞動強度,抽調工人上前線。為保證《興登 堡綱領》的實施,1916 年 11 月 1 日建立了由格倫納中將領導的軍事管理局, 控制德國本土、被佔領區和一部分帝國盟友的經濟。這是最高統帥部企圖通 過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幹預、對全國人民的專制統治來保證最高軍事綱領的貫
徹。
在這種&ldo;軍部獨裁&rdo;統治下,軍事首領具有內政外交政策的決定權。1916 年底,圍繞進行無限制的潛艇戰一事,首相與軍部意見相悖,帝國國會議決: &ldo;帝國總理在作出他的決定時,必須根據最高統帥部的意見。&rdo;副總長魯登 道夫甚至直接負起政治行政職責,如保障國家安全、新聞和通訊檢查、保證 糧食供應和勞動安排等。戰爭初期人民僅有的一點點民主權利被剝奪殆盡。
1916 年 12 月 2 日的&ldo;關於為祖國志願服務法&rdo;規定:每個 17 到 60 歲的德 國男子都有為戰爭服務的義務,在不直接為戰爭服務的機關和工廠工作的人 都被強制為戰爭服務,取消自由選擇工作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魯登道夫同時 嚴令:不準為工人提高工資,不準罷工,違者一律以叛國罪論處。無數的社
會民主黨反戰分子慘遭迫害,李卜克內西就是被此&ldo;罪名&rdo;判刑送往前線的。 整個德國,從國家政治、社會生活到經濟活動,活像一座大兵營。正如斯巴 達克派所揭露的:興登堡‐魯登道夫的軍事專政&ldo;是要把德國無產階級趕到 兵營中去,是要實行中世紀的勞役和強制勞動,是要把全國變成一座監獄。&rdo;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想用刺刀維持危機四伏的政權,以保證德國的總體戰
戰略。但結果與願望相反,軍部獨裁終把帝國導向毀滅。
第四節 帝國覆亡 協約國陣營擴大
凡爾登戰役以後,兩大軍事集團的廝殺仍激烈地進行,雙方都想&ldo;徹底 擊潰&rdo;對手,從大戰的困境中解脫。但戰爭卻使各交戰國越發陷入泥腳之境。 德國的景況尤甚。
1916 年 6 月開始的索姆河戰役,德軍投入 95 個師,仗打了 5 個月,飛 機也開始用於實戰,結果卻損兵 67 萬,毫無所獲。魯登道夫哀嘆:&ldo;軍隊已 經戰鬥到停頓不前,現在完全筋疲力盡了。&rdo;
1916 年 5 月底進行的大戰以來首次海上決戰‐‐日德蘭海戰,德軍出動
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