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校應該保持“崇高的道德水準”。但是當時並無法律明文禁止男女合校,已經回到北大的蔡元培就憑這一點,沒有請求政府的許可,便正式批准了那9名女生註冊為北大正式學生。自此,北大開始正式招收女學生。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講授的惟一課程是《美學》。一位同學的回憶錄中記載下當時課堂的情境:“他教的是美學,聲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講到外國美術的時候,還帶圖畫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覺得很有趣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擠滿了。第一院只有第二教室大,可坐一二百人,……擠的連講臺上都站滿了人,於是沒有辦法,搬到第二院的大講堂。”
蔡元培先生明確指出:國文分兩種:一種實用文,在沒有開化的時候,因生活的必要發生的;一種美術文,沒有生活上的必要,可是文明時候不能不有的。
蔡元培在回覆林琴南的一封信中談到了自己的兩種辦學主張,第一條便是:對於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相容幷包主義,無論有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
蔡元培任民國教育總長時,範源濂任次長,他們辦教育的方法相對立。範說:“小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中學?中學沒有辦好?怎麼能有好的大學?所以我們的第一步,當先把小學整頓。”蔡元培說:“沒有好大學,中學師資哪裡來?沒有好中學,小學師資哪裡來?所以我們第一步,當先把大學整頓。”
蔡元培談及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學教育的目的與觀念是明確的,就是要使索然寡味的學習趣味化,激起人們的求知慾望,我們決不把北大僅僅看成是這樣一個場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訓練他們日後成為工作稱職的人。……這所大學還負有培育及維護一種高標準的個人品德的責任,而這種品德對於做一個好學生以及今後做一個好國民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
【兼收】
蔡元培的相容幷包是北大最重要的思想資源,他說:“大學之大,因其無所不包,各種言論思想均可自由,但亦不必出於互相詬罵。如各有主張,儘可各自鼓吹自己主張之長處,不必攻擊或排斥他種主張。”
由於重視延聘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各方面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使北大的教員隊伍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時北大人才濟濟,學校面貌為之一新。據1918年初的統計,全校共有教授90人,從其中76人的年齡看,35歲以下者共43人,佔57%,50歲以上者僅6人,佔8%。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徐寶璜僅25歲,其他如胡適、劉半農等也都是二十七、八歲的青年。蔡元培出任校長時也只有50歲,教授平均年齡僅30多歲。而這時北大本科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4歲。
1917年,蔡元培採用“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辦學方針,實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學術民主,支援新文化運動。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北大國文科只有經史子集,外國文只有英文,教員只有舊的幾個人。蔡元培於舊人舊科目之外,加了戲曲和小說,章太炎的弟子黃季剛,洪憲的劉申叔,尊王的辜鴻銘之外,加添了陳獨秀、胡適之、劉半農一班人,英文之外也添了法文、德文和俄文了。於是,北大有了主張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有復辟派、主張恢復帝制,擁護袁世凱做皇帝的急先鋒辜鴻銘、劉師培等……;有最早把共產主義介紹給中國的李大釗、也有最早介紹無政府主義的李曾石、還有最早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夏元瑮……;此外他還啟用了錢玄同、俞同奎、沈尹默等一批老北大的老人,更啟用了只有二十三、四歲的梁漱溟等一批年輕人……,還請來了剛從歐洲回來的女教授陳衡哲先生、聘用了數學系老教授馮祖荀,外籍教授、地質系的葛利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