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第1/3頁)
完顏紹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這是皇帝告誡地方官員不可貪汙腐敗、虐政害民的&ldo;座右銘&rdo;,所以叫戒石。
根據清人趙翼的考證,在衙門裡立戒石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當時是把處置枉 法官吏的刑律&ldo;儆於有位&rdo;,大概就是書寫在官員的座位旁吧。《文心雕龍》上說揚雄寫過 卿、尹、州、牧箴25篇,這就更具體了。《北史》記何妥任龍州刺史時,寫有一篇《龍州 刺史箴》,勒於州衙門前, 是為確定搞成一通石碑形制的開始。但是戒石走向普及全國而且內容統一的歷史,恐怕是從 唐朝玄宗時才開始的。唐玄宗有《賜諸州刺史題座右》五言古詩一首,總共20句100個字, 中心意思是視民如子,當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五代時,後蜀國主孟昶又重新寫了一遍戒石 辭,改成四言體的韻文,凡24句。宋朝建立後,宋太宗趙光義嫌24句太多,從裡面抽出4句1 6個字,此便為蔡福所引證之由來。到宋徽宗時,這16個字又統一換成黃庭堅的書法。假如 現在誰還能找出一塊來,倒是雙料文物了。
兩宋之後,戒石上的文字基本上穩定下來,只是所立位置從大堂上搬了家,朝前移至堂 前甬道上,原因是妨礙行走。不過明人郎瑛所著《七修類稿》中又說,當時浙中官衙裡的戒 石上鐫刻著另外16個字‐‐
天有昭鑒,國有明法。
爾畏爾謹,以中刑罰。
戒石的另一變化是:原先石碑北向上刻16個字專給老爺瞧,南向上也刻有3個大字專給 百姓看的,這就是後來飛到衙門匾額上的&ldo;公生明&rdo;;到了清朝時,&ldo;公生明&rdo;三字變成了 &ldo;聖諭&rdo;二字,或許是清朝皇帝認為這16個字講得很好,他再來講一遍,便成為他的&ldo;聖諭 &rdo;了。戒石亭又叫聖諭牌坊的來歷,似也緣於這個原因。
體現&ldo;廉政&rdo;要求的戒石歷史有這麼長久,而且天下州縣衙門裡都有一塊,可是無論漢 唐五代,還是宋元明清,官場的腐敗、吏治的墮落,也從來沒有斷絕過。看來形式主義真是 官僚主義的好兄弟。至於把它從大堂上搬到甬道上去,依筆者看來,也有個小小講究:原 來縣衙的大門(亦稱頭門),確實是&ldo;八字朝南開&rdo;且長開不閉的,但是二門 (亦稱儀門)卻時 常關鎖。雖說&ldo;上天難欺&rdo;是嚇嚇人的,但做賊心虛,看看總是心有餘悸,如今把它關在 二門外,坐在堂上行舞弊敲詐之事的老爺便可以眼不見為淨了。《甕牖閒評》記,曾有人於 戒石銘每句下各添一句,雲‐‐
爾俸爾祿,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轉吃轉肥。下民易虐,來的便著。上天難 欺,他又怎知?
真是絕妙的諷刺。
堪與戒石亭媲美的&ldo;廉政&rdo;擺設,是有明一代之制的&ldo;皮場廟&rdo;。我們看沈榜所著《宛 署雜記》中,這樣描寫宛平縣衙門的前面一部分,&ldo;堂前為露臺,為甬道,為戒石亭,為儀 門。其外,東為土地祠,西為獄,又前為大門&rdo;。可知大門和二門中間之一側,還有個土地 祠。為什麼要把土地祠造在衙門內呢?原來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明。這位叫花子出身的皇 帝 ,曾在民間目睹元末吏治的腐敗,所以開國之後,就以倡導廉政為鞏固政權的急務。他告諭 群臣說:&ldo;從前我在民間時,見州縣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貪財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