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廢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清晨,王德領著侄子王春又跟第一場考試一樣,把考試該走的程式又走了一遍。只不過縣試這第二場考試,因為先前第一場考試,已經被刷掉了三百多名考生,這少了三百多人,這一次考試的入場,倒是快了不少。
由小吏領著進入考場,王德發現,縣試第二場考試由於少了三百多考生,這一次考生們都被安排在了縣學的操場上考試。這一下子三十多個監考,每個監考都可以同時,監督全場每一個考生,這倒是把監考的效率和公平性,給提高了。
縣試第二場考的是表判,所謂表判就是法律,考的是大明的法律條文,和案件的偵查審理能力。考這些也是很必要,畢竟大明的基層主官,比如縣太爺,他的職權之一就是坐堂審案,案情複雜重大的,縣太爺他老人家,還要親自下去調查取證,進行案件分析。
說白了,明朝的縣太爺,他不但是一縣的行政主官,他還兼任著那公檢法部門的眾多正職副職,縣裡財稅部門的正職副職。所以大明地方官他不懂法,不懂得偵察案件,不識數,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大明這科舉考試的內容也就包括了法律和算術這兩項。
想到大明地方官那工作量,尤其是最基層的縣太爺,王德不禁的由衷感慨:大明的基層官員苦啊!拿一份工資,卻幹著某朝幾十個官的活。
搖搖頭,向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的大明基層官員,致敬之後,王德也就開始了自己的答題。
這場表判考試大部分試題,就是死的法律條文的默寫填空。這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透過先期的複習,大部分王德不用作弊,自己就可以下筆如有神。而那些他腦子裡沒答案的,或者不能確定的,穿回圖書館再去翻書也就是了。
至於那些還有些挑戰性的案件偵查判斷題,以王德現代人的法律思維,以及去圖書館裡翻一下類似於相關案件的審理記錄,那答案也就有了。
畢竟這表判考題裡的案件,不是大明朝曾經發生過的實實在在的案子,就是根據相關案件案情,出題官略微改動一下,就拿來當考題考考生的。這些案件在《大明律》裡,都是用來當實際案例,以此來形象解釋各項法律條文的。
也就是說表判考題裡的,這些要分析判斷的案件,都可以在《大明律》裡,找到相關相似的。因此這些還有些挑戰性的考題,在王德這個現代法律思維和開卷作弊的雙重加持下,也就變的很容易了。
也因此這場表判考試,王德還沒到中午,就把所有答案都做出來,寫在草稿紙上了。那下午嗎?自然又是悠哉悠哉的一筆一筆練字,把那些考題連同答案,一起抄錄到試卷上。
兩天後縣衙放榜,這一場表判考試的成績嗎!自然又是王德案首,侄子王春位列乙榜。
考完了第二場的表判,縣試第三場考的是歷史,這沒啥好說的,除了最後有幾道是歷史事件的論述題。其他的全是死記硬背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發生準確年代的填空題。
這些歷史題,王德一半靠自己記憶默寫,一半靠作弊去圖書館翻書。同樣的也是上午在草稿紙上答題,下午練書法,把這些考題連同答案,一起抄到試卷上。同樣的兩天後縣衙放榜,王德歷史成績又考了個案首。
考完了第三場歷史,縣試第四場考的是策論,聽謂策,就是對策、辦法。也就是考題中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該怎麼治理水患,該怎麼反腐倡廉。然後考生再根據這些問題,給出自已的辦法。
這項考試內容很實際,考的就是考生,處理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充分的體現了封建王朝組織科舉考試的目的。
策論、策論,有了策那自然還有個論。那所謂的論,就是評論,考題給出一個或幾個歷史人物,以及某個歷史事情,或某些社會現象。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