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4/4頁)
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來一樣,在照片的詞典裡也無法找到可以表現“真理”、“榮譽”、“愛情”、“謬誤”這些抽象概念的詞彙。“表現”和“談論”是兩個非常不同的過程。加弗里爾·薩洛蒙曾經說過:“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認,看文字卻需要能理解。”1他這樣說的意思是,照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而語言則把世界表現為一個概念。即使最簡單的命名,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把一樣東西和其他東西進行比較,選擇共同的某些特徵,忽略不同之處,然後進行歸類。在大自然裡沒有“人”或“樹”這樣的東西,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如此簡單的分類,有的只是變化多端和形形色色。照片記錄的是這些形形色色中的特例,而語言的作用則是使它們變得更加容易理解。
照片中沒有句法,這使它無法同這個世界理論。作為某時某地的“客觀”片斷,照片可以證明某個人在那裡或發生了某事,但這樣的證明卻無法提供任何意見——無法提供“本來應該怎樣”或者“本來可能怎樣”。照片表現的是事實,而不是關於這些事實的討論或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的結論。但這並不意味著照片沒有認識傾向。蘇珊·桑塔格說過,照片是“我們透過照相機表現出來的東西對世界的理解”。2但她又進一步論述,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於我們不接受這個世界表面所表現出來的東西。當然,語言就是用來挑戰、討論、質疑那些我們眼中表面事物的一種工具。“真”“假”這樣的表述只能出自語言的範疇。當我們看到一張照片的時候,“這是真的嗎?”只能表示“這是某時某地的真實再現嗎?”如果答案是“是”,那麼就沒有任何值得討論的理由,因為不相信一張真實的照片顯然是荒唐的。照片本身就是不容置疑的觀點,代表著確定無誤的事實。它無心辯駁,所以它就是無可辯駁的。
照片記錄感受的方式也不同於語言。只有在表現為一系列的主題時,語言才有意義。如果一個字或一個句子從語境中被抽走,如果讀者或聽者不瞭解前因後果,語言表達的意思就會被扭曲。但對於照片來說,就不存在脫離語境這種事情,因為照片根本就不需要語境。事實上,照片的意義就在於能把形象脫離語境,從而使它們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桑塔格女士寫道:“所有的界限……似乎都是隨意的。一切都可以和其他東西分離、割斷:重要的是要以不同的方式來表現主題。”1她說明的是,照片具有能脫離現實和語境,並把很多沒有邏輯、彼此無關的事件和東西堆積在一起的能力。像電報一樣,照片把世界再現為一系列支離破碎的事件。在照片的世界裡,沒有開始,沒有中間,也沒有結束,就像電報一樣。世界被割裂了,存在的只是現在,而不是任何一個故事的一部分。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22)
大家都知道,影象和文字功能不同,抽象程度不同,反映模式也不同。繪畫至少比文字古老三倍,影象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早在19世紀就已經深入人心了。到了19世紀中期,照片和其他插圖突然大量侵入了符號環境,這就是丹尼爾·布林斯廷在其著作《影象》中所稱的“影象革命”。布林斯廷希望透過這樣的表達方式,提醒眾人注意到各種機械製作的影象對語言進行的猛烈攻擊——照片、印刷畫、海報、圖片和廣告,這些影象無可遏止地迅速蔓延於整個美國文化。我這裡特意用了“攻擊”這個詞,是為了強調布林斯廷的“影象革命”中表達的深刻含義。以照片為中心的這些影象不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