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閉關自守的政策被迫取消。《南京條約》簽訂後,五口通商,廢除公行制度,清朝閉關自守的政策被迫取消。
實行屈辱外交。這個時期列強頻頻侵略中國,迫使戰敗的清王朝簽訂《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屈辱條約。條約由列強規定,清政府只能俯首聽命。鹹豐帝堅持&ldo;華夷之辨&rdo;,不同意列強在北京設外交機構,不允許外國公使駐京,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再也無法阻攔列強在北京建立外交使館。清朝的外交人員也備受列強侮辱。《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太后表示要&ldo;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rdo;,清政府成為&ldo;洋人的朝廷&rdo;。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統治集團內部的激烈鬥爭。鹹豐帝死後,清王朝統治集團內部出了幾次激烈的鬥爭。第一次是,鹹豐帝去世後,慈禧太后與奕勾結,發動北京政變,把其敵對派別肅順集團打了下去,慈禧太后獲得垂簾聽政權利,統治47年。同治、光緒都是傀儡,皇權異化。第二次是同治十二年底,同治帝為慈禧太后下令重修圓明園而與奕為首的朝廷大臣的劇烈衝突,第三次是光緒十年(1884)恭親王奕與全體軍機大臣全部革職,第四次是戊戌變法期間,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與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激烈鬥爭,結果戊戌變法夭折,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光緒帝囚禁瀛臺。
軍制變化。清朝的前期和中期,國家武裝力量是經制兵八旗和綠營,實行傳統軍制。鹹豐初年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八旗、綠營不是對手。曾國藩招募和訓練的湘軍和後來李鴻章招募的淮軍成為太平天國的死敵,這兩支軍隊是私人軍隊,屬於勇營制,清朝完全依靠它們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兩支軍隊成了清朝正規軍。太平天國失敗後湘軍大量裁撤,防軍和練軍繼起。湘軍、淮軍在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被摧毀。光緒年間,清朝為了抵禦外侮建立了海軍和新軍,採用近代軍制。
權力轉移。慈禧太后掌權後,繼續執行依靠曾氏集團鎮壓太平天國,以致唯言是聽,造成&ldo;外重內輕&rdo;局面。大學士祁寯藻等17人聯名保救因畏懼太平軍而棄城他走被判斬監候的兩江總督何桂清,曾國藩說:&ldo;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罪,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rdo;何桂清終於處死。鹹同光時期,湘軍一大批將領擔任督撫,改變了以往封疆大吏由滿人擔任的慣例。滿漢總督比例由道光二十一年的8∶6下降到同治九年的2∶12,而滿漢巡撫的比例從嘉慶五年的10∶16下降到同治九年的1∶20。他們奪取了相當一部分過去由政府操縱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財政大權,造成皇權下移和外重內輕的結果。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慈禧太后要向聯軍宣戰,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湖廣總督張之洞敢於跟朝廷分庭抗禮,聯絡東南諸省督撫與英、美簽訂協議,搞&ldo;東南自保&rdo;。清王朝曾企圖將權力從督撫手中奪回,在洋務運動中透過擴大總理衙門許可權、設定北洋通商大臣和設海軍衙門等手段來與地方上的督撫爭權,但是收效甚微。
借師助剿。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調整了對外政策。他們原來鄙夷、憎恨外國人,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同治元年發布上諭宣佈&ldo;借師助剿&rdo;,過去的敵對雙方勾結在一起了。
三次革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甲午戰爭後和抵禦八國聯軍失敗後,清朝都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了革新,旨在挽救自己的滅亡。這種革新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經濟層面上的以&ldo;自強&rdo;、&ldo;求富&rdo;為目的的洋務運動,第二次是在政治層面上的戊戌變法,第三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