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康熙帝還派人修治了北京永定河。永定河原名渾河。因其發源於西北,水含大量泥沙,對下游危害很大。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派人從良鄉(北京附近)到東安(北京與天津之間)修了一條200餘裡的新河道,兩岸還修長堤,讓水乖乖地流入大海。原來受水淹的地方,百姓建房、耕地。
蠲免錢糧
蠲(juān)免錢糧就是免交賦稅,清朝蠲免賦稅始於順治朝。當時有恩蠲和實蠲兩類。順治入關,首先免了都城遭受戰爭實難的三年服役,順治八年,順治親政,給還九省加派額外錢糧,免山西荒地額糧15000頃及直隸山東、河南、陝西荒殘額賦。以後朝朝如此,成為清朝一貫政策。
康熙朝蠲免錢糧最為經常而且量大。&ldo;有一年蠲及數省者&rdo;或&ldo;一省連蠲數年者&rdo;,甚至有全國性的蠲免。如四十九年(1710)十月康熙下令第二年將全國錢糧一概蠲免,並從第二年起,於三年以內,通免一週,使遠近均沾,歷年舊欠,也都免徵。據《蕉廊脞錄&iddot;康乾普免錢糧》,康熙五十年(1711)普免天下錢糧27940400兩,三十年(1691)與四十二年相同,免天下錢糧27590000多兩。五十五年(1716)免27700000兩,六十年(1721)免27641900多兩。
乾隆時期,全國範圍內的蠲免多次。例如,二十一年(1756)、三十五年(1770)、四十二年(1766),四十三年(1767),五十五年(1790)。或三年輪免一週,或七年輪免一週。
蠲免錢糧原因,首先是使糧食生產逐步發展,社會穩定。第二,為了表示關心百姓,以得到群眾擁護。災害是蠲免的另一原因。老百姓受災,沒有收成,不蠲免錢糧,就會引起起義。不得不免了賦稅。例如康熙四十五年免直隸、江南、福建、江西、湖廣等三十二州縣錢糧就是因為這些省遭了災。還有嘉慶十一年免直隸、陝西、江西、四川等56廳州縣災賦,鹹豐四年免河南、山東、山西、福建、湖南、廣西等省129州縣災賦,光緒元年免浙江被災新舊賦課等等。
雍正朝也蠲免錢糧,只是不那麼經常。例如,雍正四年(1726)蠲免蘇州、松江兩府田賦45萬兩,八年免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五省全部額徵地丁錢糧。雍正對蠲免錢糧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蠲免錢糧使&ldo;無知小民&rdo;產生僥倖心理:&ldo;少遇歉收,即借言委延逋欠,盈千累百,積至數十年,總期一免而已。&rdo;
從&ldo;一條鞭法&rdo;到&ldo;地丁合一&rdo;
順治十年(1653)規定各省賦稅制仍用明&ldo;一條鞭法&rdo;。
&ldo;一條鞭法&rdo;是明代張居正在經濟改革方面提出的一條賦役改革措施,其內容是:&ldo;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徵銀,官為分解,僱役應付。&rdo;&ldo;丁&rdo;就是人頭。&ldo;一條鞭法&rdo;就是賦役合併,賦稅既量地又計丁,用銀交納,其徵解由原來的人民自理改為官府辦理,州縣徭役,由官府出資僱人解決。一條鞭法有其進步方面,但對農民有不利方面。根據它的要求,賦稅既量地又計丁,無地少地的農民就要吃虧,而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就佔便宜。清初繼續貫徹此法,農民害怕按人頭徵稅,大量逃亡,而政府因此也難掌握人口實數,徵稅困難。
中國傳統的手紡織機康熙末年,對這種徵稅辦法進行了一點修改。五十年(1711)規定:&ldo;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rdo;這就讓丁稅固定了下來,但這未免除丁糧,改革不徹底。雍正元年(1723),清廷又根據直隸巡撫李維鈞奏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