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到敘利亞(4) (第2/2頁)
超人日丹諾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先前達喀爾的法軍不願意舉義,根本原因就是德國侵略者的醜惡嘴臉還沒有完全暴露,大多數法國人還有恢復和平的幻想。而在德國人和賣國賊的‘合作’下,法國人民已經徹底清醒了,這就是為什麼自由法國越來越得到民眾的支援。”
“收復敘利亞和黎巴嫩只會比收復北非更加輕易,英國盟友對此仍抱有疑慮,我們可以理解,就讓自由法國的軍隊打前鋒吧!”這就是戴高樂的結論和建議,也是帝國防務委員會的一致看法。
既然自由法國軍隊願意做投石問路的那枚石子,韋維爾上將也就沒了意見,反正維希政府控制下的軍隊完全沒有進攻慾望,即使自由法國軍隊損失慘重,英軍也有把握維持現有陣線,所以為什麼不做呢?
早一點解決敘利亞問題,也能早一日將被牽制在那裡的一萬多英軍調往利比亞前線。
韋維爾被說服之後,倫敦的意見就不重要了。儘管倫敦派來的外交官還希望勸說尼羅河軍區將敘黎戰役推遲兩個月,在八月份再開打,但韋維爾上將心意已決。既然前線指揮官已經做了決定,那麼後方的政治家們便不宜調整——除非換將。
所以這事就這麼定下了:6月上旬,以英軍一個師,法軍一個旅,以及各路盟軍零散的部隊(流亡比利時軍隊、流亡荷蘭軍隊和流亡捷克斯洛伐克軍隊都出動了一部分兵力),共計三萬餘人,向敘利亞和黎巴嫩發起進攻。
綜合特別情報部和自由法國國防部二局的情報,維希政府在敘、黎兩地的駐軍大概在四萬人上下。單從紙面上來看,這場戰役盟軍並不佔上風,如果戴高樂對形勢的判斷出了錯,那他就要再次在全世介面前出大洋相了。
即使達喀爾行動的失利完全與戴高樂無關,英國人都能硬把責任摁到他頭上,更遑論是戴高樂親自主導的戰役?
賈德魯將軍為了保險,也曾建議戴高樂至少將戰役推遲一個月,在七月份發動。如此一來,自由法國第一師就能結束厄利垂亞和索馬利亞的戰鬥,加入到敘利亞的攻勢中。
但戴高樂否決了這個建議。
首先,英國人未必會將第一師派到敘利亞參戰。戴高樂和丘吉爾是有協議的,自由法國軍隊服從英軍指揮。雖然理論上說,戴高樂有權隨時取回自由法國的指揮權,但在近東是不行的,因為自由法國的補給完全仰仗英國。
一旦英國人暫停補給,第一師的戰鬥力瞬間就沒了。
其次,儘快進攻還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我之所以這麼著急,也不全是因為要趁敘、黎兩地局勢不穩發動戰役,主要還是為了遏制英國的野心。”
戴高樂必須對兩地的歸屬權慎之又慎,因為敘利亞和黎巴嫩其實並非法國殖民地,而是法蘭西在一戰後從奧斯曼的屍體上分得的戰利品。
或者說,它們只是國聯授予法國的“託管國”。
說來可笑,雖然“到敘利亞去”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國歌,但敘利亞真的並不屬於法國——當然更不可能屬於英國!
“我們將盡快推動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獨立,但是獨立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在法蘭西的監督和協助之下,容不得任何國家插手!”
戴高樂所謂的“任何國家”,其實指代物件只有一個,那就是聯合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