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外馬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祝捷大會上,劉農畯把自己的成功經驗講得頭頭是道,但蔡智誠卻不以為然。他覺得有些事情僅僅靠劉農畯的團長職權是難以辦到的,比如把傘兵軍械所和傘三團安排在同一條船上,比如把政工人員調離部隊……這些舉措如果沒得到傘兵司令部的支援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所以這位督察官出身的前國軍中校的心裡總是懷疑事情的背後還另有文章。
‐‐蔡智誠當時的懷疑其實不無道理。
中共地下組織策反國民黨傘兵的計劃是從49年初開始實施的。當時,陳家懋的主要策反物件是傘兵司令張緒滋(陳與張是同鄉,並且還當過他的副官),而地下黨的主要力量大都集中在了傘兵第二團,所以當傘兵部隊由上海轉運福建的時候,起初的計劃是讓一、三團先走,把二團和軍械所留在最後。可問題是傘二團團長趙位靖的思想十分頑固,並且對部隊的控制又非常嚴,地下黨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運作機會,而就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傘三團團長劉農畯卻透過在&ldo;中法高階職校&rdo;(上海機械專科學院)工作的弟弟劉振武與共產黨方面取得了聯絡。
劉農畯是湖南邵東人,他的叔父劉驚濤是湖南農民運動的領導人之一,1927年被反動地主殺害了。劉團長的這段背景在當時並不是秘密,傘三團中的邵陽籍軍官全都知道,就連蔡智誠也有所耳聞,但因為那時候國民黨官員與共產黨有歷史關係的人非常多,甚至有許多人原本就是從共產黨那邊過來的,所以大家並沒有太把它當回事。中共地下組織事先顯然也沒有想到劉農畯能夠有反蔣起義的覺悟,等得到訊息之後才匆忙往傘三團調集力量,不僅人數很少,時間也比較晚了。
好在傘三團的情況比較特殊。48年,傘兵主力一直在前線作戰,而第三團卻是由劉農畯在後方新建起來的。這個團雖然沒有打過仗,但人員都經過精心挑選,三個營長有兩個是湖南邵陽人,團部軍需、副官、文書以及直屬連的軍官不是團長的親戚就是團長的同學或者同鄉。這個&ldo;小圈子&rdo;力量非常穩固,事實也證明,它在中字102號的起義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祝捷大會上,&ldo;小圈子&rdo;的成員們顯得比較興奮,這原本無可厚非,但他們過於張狂的表現卻引起了其他一些官兵的反感,許多人覺得自己既得不到共產黨的信任也和團長拉不上關係,因此就顯得特別失落,甚至萌生了去意。不過,劉農畯本人還是十分清醒的,他知道自己的親信幾乎都不會跳傘,要想成為&ldo;新中國傘兵的基幹&rdo;,就非得留住一些&ldo;圈子&rdo;外的骨幹不可。
當然也有人來找過蔡智誠,希望他能重返軍旅承擔起傳授技能的重任,但蔡專員卻拒絕了,他表示:&ldo;幹傘兵第一要有忠誠、第二要有空軍、第三才是技術。這第一個要件我沒有,第二個要件共產黨沒有,光有技術又能起什麼作用?再說了,訓練傘兵比訓練空軍要容易得多,如果共產黨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空軍,那他們組建傘兵就更不成問題,所以有沒有我這樣的人都是無所謂的……&rdo;。聽了這些話,來人也就沒有再做更多的勸解。
自從接到了即將返回國統區的通知,天后宮裡的人們就開始收拾行裝。由於不清楚具體的行程安排,許多人對如何處理隨身物品感到一籌莫展,張志韓先生攜帶了大量的書籍和古董,這些東西想丟掉太可惜、想出售沒有人要,可自己又搬不動,急得他象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在屋子裡亂轉。反倒是蔡智誠兩口子顯得十分輕鬆,他們的布匹棉紗都已經捐獻給修鐵路的群眾了,這時候不僅得到了政府的表揚,而且還落得個毫無負擔、悠閒自在。
從新海連解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