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去臺灣 (第2/3頁)
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政職務將會是一次大飛躍,特別是可以“獨當一面”“主持工作”。這對在伏波軍裡待久了,目前無所事事的關山躍來說頗有誘惑力。
於是,關山躍便暈乎乎的答應了下來,第二天他就被組織處召見,授予臺灣農墾“總指揮”的職務。
這個總指揮之下,是“農墾臺灣旅團”。按照農委會的相關編制表,這樣的“獨立旅團”下轄若干個農墾聯隊。不過目前尚不能保持如此之大的規模,所以暫時只下轄一個聯隊。聯隊長也有了人選,叫李東田。
關山躍並不認識李東田,只知道他是主動報名去臺灣開荒的,關山躍以為他多半和吳南海、萬家兄弟差不多,不是過去務農就是農學專業出身。沒想到李東田就是個“打工人”,中專畢業之後在廣東打工多年,幹過各式各樣的工作,要說和“農業”搭邊的部分和他差不多:也是農家子弟。
原本關山躍想先見一見這位同僚,討論下相關的開發工作,沒想到李東田卻並不在臨高,而是去了瓊山,那裡有天地會的一個“培訓農場”,編入農墾的勞工們都要在這個農場進行幾個月的訓練。
地處亞熱帶的臺南平原不比地處溫度的北美平原和南美大草原具有那麼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如果只是把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移民送去屯墾,結果就是大量的死亡和逃亡。
農委會的人經過討論,認為要在臺南開墾,必須先打好基礎,由專業的農業工人藉助機械完成初步的開荒工作,然後再將農民遷徙到新墾地上。這樣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移民的死亡率。畢竟按照計劃,發動機計劃中從山東等地獲得的移民是臺灣農墾的主力。但是他們對臺灣的氣候水土的適應能力又是最差的。加之千里迢迢從兵荒馬亂的山東戰場轉運到來,原本就身虛體弱,如果很快就投入艱苦的開墾工作,恐怕用不了幾個月就會死亡大半。
千辛萬苦花費鉅萬把移民從山東運出來,不是為了讓他們白白死在開荒上的,這樣豈非是賠本的買賣。這一點農委會的諸公顯然都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準備以專業化的“農墾部隊”投入開荒屯墾作業,儘可能的配備足夠的裝置、工具和補給品,將無謂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故而還準備投入農墾第一海上機動聯隊進行支援。
這個“培訓農場”裡目前在接受“培訓”的“先遣大隊”大部分是福建人――確切的說來自閩南地區。一則臺灣的風土氣候和漳泉等地最為接近,農業生產條件類似;二則南方沿海地區的百姓多患有地中海貧血,能夠抵禦當時臺灣最為猖獗的瘟疫:瘧疾。
舊時空的臺灣在49年遷臺前臺灣地區的漢族人口以閩南裔最多,可見這一族群對臺灣當地的適應性是最強的。
抗瘧藥物有限,那麼就只能儘量先用對瘧疾有抗性的群體。不過,地貧患者雖然對瘧疾有抵抗力,卻因此造成血氧過低,往往有耐力、體力不足的問題。長遠看,一旦在當地形成了較為“衛生”的環境,就要向當地投入其他地區的移民。一則補充勞動力,二來防止形成地域性集團。
關山躍可不知道這裡面的各式各樣的“考量”。他的思維一貫是很簡單的,既然接受了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李東田這個未來的“同僚”既然暫時不在臨高,那麼下了解一些臺灣的基本情況也好。
最理想的,當然是找一個臺灣人來詢問。要說元老院,臺灣出身的元老也有那麼兩個,但是碰面之後才發覺他們更瞭解21世紀的臺灣,對17世紀的臺灣是何等模樣完全沒有概念。一位是臺北出身,對臺南的瞭解並不比導遊多多少;另一位倒是臺南出身,還是所謂的本省籍,但他也只是更多的瞭解臺南的風土人情,要說開荒墾殖完全沒有任何概念。
關山躍一想也是,現在的高雄-臺南地區差不多已經是城市化了,和17世紀的蠻荒地帶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