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第1/2頁)
[德國]馬庫斯·沃爾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ldo;在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中,形成了權力結構。這種結構有其自己的規則和獨立的存在,服從於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因素和利益。這些機構和其官員有時會對人民濫用權力。他們的行為與革命的目標毫無共同之處。&rdo;
東德大多數有頭腦的共產黨員都無法擺脫一種矛盾心理的折磨:一方面熱烈地信仰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又心生疑慮。然而我們總是傾向於把這些擾人的問題埋在心底,只盯著這一制度創造的科技成果以及它給諸如俄國和中國這樣的落後國家帶來的巨大變化。社會主義制度更為鞏固之前,一切都要為它讓路。當時不可能進行改革既是這一制度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又與緊張的國際形勢有關。在這種國際氣候下,任何改革的舉動好比承認自己的失敗。而這馬上又會當做是西方的勝利。年復一年,我們在這一怪圈裡迴圈往復。
1956年的動盪過去後,赫魯雪夫最關心的是化解東歐陣營內的衝突和緊張局勢,從而他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實施他的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他列舉出的一串串數字和發表的樂觀無比的講話使他的不少同事感到好笑。但他確實相信,在他的領導下,蘇聯不僅可以趕上,而且超過美國的繁榮。烏布利希的顧問們十二萬分虔誠地把赫魯雪夫的這一想法翻譯成牛頭不對馬嘴的&ldo;不用趕上即可超過&rdo;。我們的總書記長期以來一直把這一口號掛在嘴邊,直到有人鬥膽向他指出,這種提法邏輯上講不通。
赫魯雪夫對玉米的著迷也引起了人們竊竊私笑。他把玉米看做是解決幅員遼闊的蘇聯長期缺糧的秘密武器。1957年他首次訪問東德時,米爾克和我帶他到馬格德堡地區盛產穀物的平原參觀。他在當地會晤了農學家,興致勃勃地向他們求教並認真地記下所有的數字。我後來聽說,他回國後,訓斥手下的官員居然連東德的農業產量也趕不上。手下的人狼狽不堪。
赫魯雪夫粗俗的舉止和冗長的講話在蘇聯國內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對我們這些註定得聽鳥布利希老和尚念經式的發言的東德人來說,赫魯雪夫的直言快語的性格卻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戈巴契夫之前的所有蘇共領導人中,他最受東德人的喜愛。但他和戈巴契夫不同,是一個樸實的人,對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有一種出自本能的理解。談起他的家鄉卡利諾夫卡,他可以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上幾個小時,流露出對自己家鄉的懷念和驕傲。與此同時,完全不去理睬外交上的禮儀規矩。
我還記得赫魯雪夫結束對東德的訪問時的一個插曲。出席完在東柏林舉行的告別宴會後,兩國領導人及其親信隨從隨後來到蘇聯大使館內大使的房間裡繼續再飲幾杯。年邁的最高蘇維埃主席米高揚幾杯酒下肚後頓生睏意,不想再回到郊區的國賓館下榻,想在大使館就寢。烏布利希聞後大驚。他已經做好安排,明天國賓館通往機場的馬路兩旁將排滿忠誠的東德人,夾道歡送客人。
米高揚和烏布利希於是激烈地爭吵起來。赫魯雪夫最後插話說:&ldo;阿納斯塔斯,你跟烏布利希爭也沒用。德國人就是這麼吹毛求疵。&rdo;烏布利希滿面通紅,一語未發。
米高揚被迫回國賓館過了一夜。第二天去機場的路上他情緒低落。面對他的主人執意安排的等候在機場路兩邊的東德人,他在汽車裡沉入夢鄉,以此來表示他的抗爭。赫魯雪夫從他的座位上轉過身,輕聲對我說:&ldo;當初我在卡利諾夫卡工廠工作時,有一個德國工匠,叫米勒。一年夏天,他攜在德國的未婚妻一起返回。他平時津津樂道地說,結婚前決不會碰她一個指頭。這件事傳遍全廠。我的一個朋友瓦斯卡瞅見機會來了。整個夏天他跟這姑娘泡在一起。你瞧,沃爾夫同志,德國人事事較真兒未必是好事。&rdo;
無疑,赫魯雪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