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年(1947)八月,杜月笙先生六十大壽時候,孟小冬應邀演了兩場《搜孤救孤》,配角仍用裘盛戎、魏蓮芳原人,而公孫杵臼由上海名票趙培鑫串演,當時不止轟動上海灘,並且成為全國性的菊壇大事。現在臺灣各廣播電臺,全有這份錄音帶,這幾天恐怕要大播特播了。而這次的演出《搜孤救孤》,也是她一生中,最後一次在舞臺上與觀眾見面。
四、在臺生活
民國三十八年(1949),杜月笙先生全家由滬至港,時孟小冬已與杜先生結合,自然同行。一九五一年,筆者為一元獻機委員會籌辦義演,由焦鴻英在臺北中山堂演出五天,與焦鴻英、江一秋夫婦,盤桓有半月之久。那時他們自港來臺,在港時,也是杜府座上客。據江一秋兄見告:“唉呀,杜先生和孟小冬的感情交關好,兩個人嗲得來。”具見杜孟伉儷情深。杜先生彌留時,孟表示絕不再登臺演戲,以謝知音。
杜氏故後,杜夫人姚谷香女士奉柩來臺,葬於汐止。孟小冬留港,深居寡出,偶與友朋談戲為樂。那時候還偶由王瑞芝操琴,吊吊嗓子,現在所遺留的錄音,一部分是那時候錄的。等到王瑞芝離港回到大陸,孟小冬就連吊嗓的興趣也沒有了。
一九六七年秋,在香港*以後,孟小冬到臺灣定居,迄今已經十年了。她每天閉門靜養,過一種隱居的生活,杜夫人姚谷香女士,時相過從,杜二小姐則經常照顧生活,可以說每天必到。香港恆社弟子和曾從問藝的學生,每次到臺灣必往杜府問候。在臺也有幾位請益的票友和杜府親友,常在晚上前往探問,陪坐聊天,因此也不寂寞。近幾年來,國劇界一些後起之秀如姜竹華等,還有些位電視演員,也都因緣結識,前往請益,所以杜府每天晚上,幾乎是座上客常滿,倒也熱鬧得很。
杜府中人,對姚谷香女士稱為“娘娘”,對孟小冬女士稱為“媽咪”。姚女士入杜門很早,主持中饋多年,一般恆社弟子,皆稱為“娘娘”。因此,這“娘娘”二字,成了姚女士的官稱。
孟女士入杜門較晚,除了家裡人以外,偶有至親女眷,才跟著叫“媽咪”,這個稱謂並不普遍,而且關係不夠的人,也不敢叫。但是因為在港臺常指導後進劇藝,一般人都稱為“老師”,就是不曾向她請益的人,也隨著叫“老師”了,因此,這“老師”二字,就成了孟女士的官稱兒了。
至於像姜竹華等這般青年的後起之秀,對姚、孟二位都尊稱為“婆婆”,論年歲上,也是應該如此叫的。
筆者自幼就欣賞孟小冬的戲,在天津明星、新新和春和戲院的短期,和在北平吉祥園的經常演出,幾乎沒有漏過一次。拜餘以後在新新戲院的演出,更是每次必到了,所以對於她的戲,見過的有十出以上,而每一出自然不止一兩次了。但是在“孟大小姐”時代,在臺下並不認識,只是忠實觀眾而已。直到她在臺定居,四年前因李相度兄之介,才開始過從的,那麼自然也隨著稱“老師”了。好,現在就改過口來吧。以上所說,孟小冬長,孟小冬短,提名道姓,對長輩實在是不敬,非常不安。
敬悼孟小冬前輩(4)
孟老師的日常消遣是看電視,客廳裡同時開著兩架電視機,好來回轉著看三個臺的節目。對電視劇尤其喜歡,常常誇獎某位演員會演戲,有“心氣兒”,完全是一片喜歡藝術、愛護青年的心情。大概四年前吧,藍琪在中視演過一部古裝電視劇《媽祖傳》(是否這個戲,記不大清楚了,反正是古裝戲。對不起!我對電視劇很生疏)。孟老師對這位小姐很欣賞,認為她端莊貞淑,富有古典美,打算認識她。當時,杜府上與電視界不熟悉,李相度兄就請筆者進行介紹。而筆者那時已離開廣播、電視界一個短時期了,對這些後起之秀們也不認識,就請中視的李蓉蓉小姐為作曹丘。先由李相度兄伉儷、杜二小姐及筆者等,代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