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家,非清廷之屬國的訊息後,致電李鴻章,在報告這一訊息後,提出了撤退回國的請求:&ldo;聽說大鳥擬照公法來作梗,依例派兵押解凱出境。果真如此則恥辱甚大。(現在)只可依照萬國(公法)使節條例,送文通知照會韓國,回國稟商,請兵伐韓。&rdo;袁的考慮是,朝不承認為清屬國,他這個宗主國派駐朝鮮的&ldo;總理交涉通商事宜&rdo;的名義就不被承認,日本可按國際公法,以&ldo;職名均舛&rdo;為藉口派兵將他遞解出境,如此則不但使他,而且使國家受辱蒙羞,不如主動撤回,另作他圖。清廷當時認為,朝鮮自立&ldo;究無實據,袁若馬上歸國,日本又將引為口實&rdo;,不予同意;李鴻章遂電令袁&ldo;要堅貞,勿怯退74。&rdo;
袁世凱在朝鮮縱橫捭闔十二年,在軍事、外交上都是佔盡風頭的人物,袁在監控朝鮮王室、政府外,還透過操縱其在朝政府內的關係,百般阻撓列強們滲透、控制朝鮮的圖謀,因此深為列強們尤其是日、俄所嫉恨。如今坐困危城,其心境之焦慮恐懼可想而知。隨著漢城局勢日益緊張,袁不顧總署和李鴻章的勸阻,自6月29日起,連續致電北洋,陳述目前困境,要求撤退回國。李鴻章對此不置可否,只是將其電文轉陳總署,但不表態的本身就是一種態度,表明李對袁在關鍵時刻沉不住氣的表現不以為然。7月4日,總署復電指示李鴻章,&ldo;袁道想馬上降旗回國,反而好像與日本國失和,辦法倉促有失國體,希望速發電制止,萬勿輕舉妄動&rdo;;李將電稿轉發袁世凱,自己只加了&ldo;應遵辦&rdo;三字。次日鑑於形勢嚴峻,袁再電北洋,詳細報告目前情勢和自己的分析:
外交&ldo;雙簧&rdo; [五]
日兵萬人分守漢城,四路各要害及我軍由陸地前來(漢城)之路均置炮埋雷,每日由水路運彈丸、雷械甚多,兵帳、馬廄架備多處,觀其舉動,不但無撤兵息事意,似將有大兵續至。日本蓄謀已久,其志甚奢。倘俄、英以力勒令,或可聽;如只調處,恐無益,徒誤我軍機。日雖答應不先開釁,然而削除我宗藩體制,控制韓國內政,自難以坐視,阻止他即爭端自我挑起。日本狡詐,以大兵來,豈肯空手回去?要想尋釁,何愁找不到機會?葉軍居於牙(山)難以接濟。日本一再加兵,(意圖)顯露無忌,應迅速派兵,全以商船載往鴨綠江或平壤下船,以待大舉。韓國既報稱匪平,我先撤亦無損害,況且天津條約日本已經違反,我應自行其事。若以牙(山)駐軍與日本持續到來之兵相持,爭端一開,連退路都沒有了。
從袁此封電稿中可看出,他已看出除非清廷放棄其在朝權益,戰爭勢不可免。所謂列強調處只會&ldo;徒誤我軍機&rdo;;日本既已決心強佔朝鮮,中國要麼主動撤軍,要麼立刻增兵備戰,別無其他選擇。用兵就必須制敵機先,無須顧忌由哪一方開釁。根據這一分析判斷,袁再次向李鴻章請求撤使回國:
凱在此已無辦法,徒受困辱,擬赴津面稟詳情,佐籌和戰。倘蒙允許即刻成行,以唐守(即唐紹儀)暫代。唐有膽識,無名望,日本也不忌恨他,打探訊息,密謀助韓較易。乞速示。
但清廷仍不放棄透過列強調停解決朝鮮問題的幻想,7月7日,竟以聖旨的形式拒絕了袁的請求:&ldo;現在韓日情勢未定,袁世凱在彼可以常通訊息,且與各國駐韓使臣商議事件亦較熟悉,著毋庸調回,欽此75。&rdo;袁一再請調回國,卻因為他在朝鮮人太熟,關係太多,無人能夠替代而屢屢為朝廷所拒絕,不由得急火攻心,發起燒來,袁馬上託病躺倒,委託唐紹儀代司其職76。袁的想法是,列強調停已不可恃,在朝外交亦不可能有何作為,戰爭勢將爆發,滯留險地,徒死無益。朝廷既以自己能幹而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