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日本在朝鮮的行動步驟來看,清廷以往的失誤被抓住作為其侵略行動的外交掩護十分明顯。日本在誘使清廷出兵後,立即以保護使館商民的名義出兵朝鮮,而後要求共同會剿東學黨,再後提出日中共同改革韓國內政,其藉口均出於《天津條約》的有關規定;在遭到清廷拒絕後,遂依仗優勢兵力,強力迫使朝鮮&ldo;改革內政&rdo;,實即建立親日政府,再以此政府之名義否認朝鮮為清屬國,並請求日本代為驅逐在朝清軍,其根據則是自《江華條約》起,日本就從未承認過朝為中國的藩屬,而這恰恰是當年(1875年)中日交涉時清廷放棄宗主國責任,讓日本鑽了空子所致。其顢頇可嘆,其慘敗亦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在清廷軍事觀望,寄希望於列強的外交調停之際,身在一線的袁世凱已覺察到苗頭不對。面對源源不斷開到漢城的日軍,他感到中日之較量將由外交轉為軍事,而他赤手空拳,單憑口舌已難有作為,遂於6月18日(舊曆五月十五日)致電駐軍牙山的葉志超:
日人跳梁,意在防我,強行以大兵入我藩國首都,終將相機狡猾圖謀。我方如一振作,日方必自衰落。只是派兵的來意,在保局息事,殊無可奈何。麾下不妨先散播進軍漢城的聲勢而不必馬上開進,看其如何轉變態度?
袁的意圖是要葉虛張聲勢,作出欲進兵漢城的樣子,使自己對日交涉有所倚恃,無奈葉怕刺激日本,並不響應。李鴻章一再指示袁與日使大鳥交涉,要求日本停止增兵朝鮮,其實,武力控制朝鮮已是日本既定國策,正全力貫徹執行,豈是袁世凱所能阻止的?袁同日致電北洋,陳述其所處的外交困境:&ldo;凱屢次與之協商,均反覆無常,極為可恨,恐怕非口舌所能爭&rdo;;袁聯絡各國駐漢城外交官共同詰問大鳥日本增兵之事,&ldo;然而日本氣勢甚為兇悍,各國官員一時亦無可奈何。&rdo;至此,袁世凱已完全意識到事態已發展到實力較量階段,而清廷政策是&ldo;保局息事&rdo;,有軍隊也不能使用,瘸了軍事這條腿,在日軍環伺的漢城,單憑口舌之爭已不可能有何作為,如果堅持和局,也不是在漢城所能解決的:&ldo;屢次努力勸阻大鳥毋令增兵來漢城,他已答應,然而前言俱食,後言何可再信?況且日本政府意在威脅韓國,大鳥自己不能做主,難以口舌爭講,似應先調南北水師迅速前來嚴加防備,繼續準備陸軍;一面電令汪(駐日公使)商辦,並由總署酌請駐華各公使調處,或不致很快破裂72&rdo;。
此後袁在朝鮮的作用便侷限於收集情報、指導親華的朝鮮政府官員如何應付日本的壓迫等方面。起初朝鮮政府的對日交涉,還經常與袁磋商討教,袁也能由此獲取日本方面的情報轉達清廷;但隨著日軍逐步控制了仁川、漢城,政府也逐漸為親日派所控制,靠日本擺脫清廷控制,自主獨立的言論大興,袁在這方面亦難有作為了。據曾在朝鮮袁世凱官邸做文案的沈祖憲追記,當時日本人確有假手東學黨人除掉袁世凱的跡象:
時東學黨人必欲害公,藉日兵勢力,伺察周密,以至於不能出使館一步。使館薪米缺乏,幕僚皆託故潛遁。文牘電報,(袁)乃以一身兼之。73
東學黨人之所以仇恨袁世凱,是因袁在鎮壓東學黨起義過程中,一直充當朝鮮政府的主心骨和軍師;日本則有甲申政變被袁挫敗的舊恨,袁被派駐朝鮮之初,日本就反對,&ldo;謂彼曾帶隊在韓殺敗日兵者,顯非睦誼&rdo;。袁在任十年,關係網遍佈朝野,日本欲控制朝鮮,非祛除袁的影響不可,但袁有外交人員身份,日人不便公開出面,而假手亂黨暴民則易於掩飾。總之,袁此時所處的環境已是殺機四伏。
6月30日(舊曆五月二十七日),袁世凱在得知朝鮮在日本脅迫下已正式照會大鳥,申明朝鮮為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