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現在知道大清為什麼亡了吧? (第1/2頁)
邁克爾傑克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英《南京條約》共十三條,其中主要內容有:
1割讓香港島;(喪失領土主權)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大量白銀外流)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喪失貿易主權)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喪失關稅主權)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喪失貿易主權)。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
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
列強不欲英國坐大,紛紛與華夏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
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
1844年10月24日,法國與中國簽訂《黃埔條約》,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傳教權等。
1843年10月8日,中英簽署了《虎門條約》,重新規定了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
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
華夏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華夏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華夏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華夏人民雖然進行了英勇的反抗,但由於清政府腐敗無能,也由於經濟技術和武器裝備落後,導致戰爭失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從此,反帝反封建成為近代華夏的主題。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兩國在美、俄支援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其目的是英、法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
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和擴大,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中俄《璦琿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華夏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道光三十年冬,廣西爆發了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列強認為這是加緊從華夏攫取利益的大好時機。
起義的迅速發展,加上起義者信奉的拜上帝教的教義部分來自西方的基督教。
這使西方殖民者產生了繞開剛上臺即持更為強硬外交路線的清朝咸豐帝和政府利用與起義者的“合作”來獲取經濟利益的幻想。
於是,西方殖民者便推遲了向清廷提出要求,全力開闢各種渠道對太平軍進行滲透,以爭取太平軍的“合作”。
至咸豐四年(1854),西方殖民者在歷經數次活動毫無收效之後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努力是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