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南京城中,出征的大軍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著大軍出發前的一切。
有了朱瞻埈的指點,又有豐城侯這樣的老行伍做副將,朱瞻基這次平叛的準備工作可以說是十分的充分和完善。
透過朱高熾的幫忙,朱瞻基求到了戶部夏元吉的頭上,讓他透過戶部向民間購買了大量的瓷器和絲絹,用以抵消這次大軍出征本應撥付的軍糧。
夏元吉對這件事倒是樂見其成,以他的眼界當然能看出這樣做的好處。
以前之所以不這麼做,一方面是沒有這種意識,畢竟沒聽說過大軍出征不帶軍糧,而是到地方之後再去購買軍糧的。
其實在過去,就算夏元吉想要這麼做也沒有辦法。
在大明本土打仗的時候無非兩種情況,對敵或者平叛,地方上的糧食要麼是直接以朝廷的名義徵調,要麼是已經被敵人弄走,通常來說不會給你購買軍糧的機會。
而且與其花費那個時間和精力,耗費金錢去買糧食,還不如讓大軍去就糧當地。
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大明本土的糧食產量就那麼多,即便真的花錢去買糧食,能買到的也有限。
就更不用說糧食運輸在古代是個損耗非常嚴重的事情了,那是十成糧食路上就要吃掉七成的高損耗。
但這次不僅是運輸中損耗很低的海運,還是採用帶財貨過去,直接在當地購買糧食的做法,這樣的方式完全可以保證買來的十成糧食有九成半能送到大軍手上,而損耗的半成還是糧食淋了雨發生黴變之類的損耗,而不是在路上就吃掉了。
所以夏元吉在核算了一下開支,以及問清楚了南洋那邊是否真的能夠支撐大軍的糧食消耗之後,便同意了這件事情。
隨後戶部開出了二十萬兩的匯票作為朱瞻基這次大軍出征的軍費,以及撥付給了他十萬石的糧秣作為大軍先期的軍糧。
戶部開出的匯票並沒有直接交給朱瞻基,而是由戶部出面向民間的瓷器和絲絹商人下訂單,並大肆收購市面上的瓷器與絲絹。
二十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聽起來似乎並不少,但實際上這對於大明的民間市場來說只能算是一筆比較大的訂單,還沒到能造成什麼巨大影響的地步。
事實上,此時大明的民間經濟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程度。
即便是在原本的歷史當中,在經過了洪武、永樂兩朝的積累之後,大明的經濟也已經恢復到了一個相當可觀的水平。
固然有人會說什麼靖難把洪武一朝三十年的積累都打光了云云,但事實上靖難之役絕大部分的戰鬥都發生在北方,被打爛了的是河北、山東等地,而作為大明真正根基所在的江南七省卻並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
可以說江南七省也就是在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的時候受了一些戰火,在這之後江南七省作為大明起家的基本盤,幾乎一直都沒有經受過什麼戰火。
這經濟自然也就發展的很好,民間的手工業水平也達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
不然得話,永樂一朝也不會有錢和技術搞下西洋和北征了,江南地區也不會在明朝中後期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
所以區區二十萬兩銀子的訂單,雖然是筆大生意,但卻也只是一筆大生意而已。
想要讓其能夠影響到整個江南七省、乃至是大明兩京十三省,這還遠遠不夠。
不過對於夏元吉和朝堂上那些真正有戰略眼光的人來說,這件事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其所蘊含的利益卻是十分驚人的。
在鄭和船隊的運作下,價值二十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分批次運抵南洋,在南洋諸國的港口進行了拋售。
僅僅只是第一批價值五萬兩銀子的瓷器和絲絹抵達南洋,南洋諸國便為之震動,船隊